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潜力,能够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在寒假进行了对名胜古迹的实践探索,于2024年1月27日在鄄城县圆通禅寺进行了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文字,录音,拍照,录像等方式,详细地记录了本次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图为圆通禅寺(亿城寺)大雄宝殿外景
山东圆融禅寺
它是在始建于北魏年间的亿城古寺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北魏太和年间,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入中原传经,访此古迹,见此处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遂嘱弟子将驿城改建为佛教寺院,命名“亿城寺”(取“亿”安静之意)。亿城寺鼎盛时期,“僧众千余人,佛像万余尊”,堪称北方寺院之楷模,当时许多寺院的住持均由此寺选派,实为中国佛教文化发祥地之一。圆融禅寺可再现当年古寺雄姿。整个寺院采用轴线对称以塔为中心的建筑布局,五殿、一塔、一山、一池均座落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是放生池、天王殿、药师殿、佛塔、大雄宝殿、弥陀殿、文殊殿、须弥山。
图为五百罗汉像
我队在参观景观的同时也与寺庙工作人员进行了探讨,深刻探究了佛教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我队有幸与寺庙住持交谈,并在斋堂用餐,但碍于习俗并未拍下照片。
图为我队队员参观文化图
观礼结束后,我队就佛教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最后在消极与积极方面总结了部分:
消极方面: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统治者或民众对佛教进行打压或消灭的事件,如东晋太元年间的灭佛、北魏太平真君年间的灭佛、唐武宗会昌年间的灭佛、明朝嘉靖年间的灭佛等。灭佛之因,首推经济。
一方面,佛教对于经济财富有着一定的需求和消耗,它需要经济财富来建造和维护佛教的寺院和塔院,来制造和供养佛教的佛像和法器,来赞助和支持佛教的僧团和信众。另一方面,经济财富对于佛教有着一定的吸引和影响,它可以使佛教得到更多的信徒和捐献,可以使佛教拥有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既依赖又抵制的关系,当双方能够达成一定的平衡和协调时,就会出现经济财富与佛教之间的互利与共存;当双方出现一定的失衡和矛盾时,就会出现经济财富与佛教之间的争夺与冲突。例如,在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由于当时国库空虚,民间困苦,皇帝想要增加财政收入,减轻民众负担。他发现佛教占有了大量的土地、房屋、金银、珠宝等财物,而且不纳税不服役,还享受着政府的优待和补助。他认为这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不公平和不负责任,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灭佛,他的理由是:佛教是一种无用而有害的宗教,它违背了中国传统的祖先和天地的崇拜,它浪费了国家和社会的财富和资源,它扰乱了国家和社会的法制和秩序,它阻碍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他命令所有的僧人还俗,所有的寺院没收,所有的佛像销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灭佛事件。令社会丧失大量劳动力与有效收入,佛教此举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
积极方面: 图为圆通禅寺(亿城寺)药师佛殿外景
第一、思想的影响;佛教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和哲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慈悲、智慧、无我等,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互交融,并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艺术表现;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如佛像、壁画、石窟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文化交流;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印度、中亚等地的佛教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佛教,同时也将中国的佛教文化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
第四、文化传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佛教强调修行和禅定的实践,对中国文人墨客的精神修养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此可见,文化有糟粕精华之分,处于新时代下的我们尤其要认识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道理,为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尽心尽力。
此次实践之行为我们长了见识,扩了耳闻,令实践队员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文化底蕴之深厚,内涵之精粹;也让我们知晓了传承与发扬中优秀传统文化要躬行,更让我们认识到个人力量的渺小,唯有团结起来才能负担得起这几千年的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与发扬的重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62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