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延续于学生,赓续于血脉 ——关于“学生中心论视域下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黄鱼饭

延续于学生,赓续于血脉

——关于“学生中心论视域下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的研究报告

□黄雨樊(文学院2204班)

【摘 要】:新媒体时代,各类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直播平台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传播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高校学生的关注。高校学生处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个性意识强、思想积极活跃,对新媒体充满兴趣。一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传播各类信息的便捷渠道,另一方面,新媒体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也给他们带来冲击和困惑。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品行道德和鉴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标准。作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优秀素材,红色基因如何与网络思政教育融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在学生中心论的基础上充分关注新媒体带来的变化和学生思想的特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将红色基因与网络思政教育融合,这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色基因传承 思政教育 网络教育平台 学生中心论

一、引言

(一)调查背景

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高校学生对此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高校学生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文化内核,在熏陶和激发当代大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媒体时代的价值冲击,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以下挑战。

1.新时代教育需求

信息化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以学生中心论视域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其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至关重要。红色基因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具有重要意义。

2.学生中心论的提出

学生中心论强调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度,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在网络思政教育中融入学生中心论,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网络环境的发展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学习通在线课程等多种形式,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方式,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碎片化、网络空间复杂多变等挑战。

4.红色基因传承的现实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冲击、价值观的多元化等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面对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的冲击,如何把握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在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红色基因,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育人作用,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探究学生中心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旨在找到一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以更好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主要概念

1.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有一个富有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概念,他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们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革命传统。这些精神财富和传统包括了对共产党事业的坚定信念、为实现国家独立、任命解放和社会进步不懈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求真务实的态度、创新进取的精神等。

2.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下,通过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媒体等多种途径,对人们进行政治理论知识、政策法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旨在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拥有健全人格、高尚道德、良好教养、扎实学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包括:增强个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鉴别力,确保政治方向的正确性;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个人品德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思政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为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3.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育平台,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教育资源、教学活动和学习支持服务的在线系统平台。这种平台通过互联网连接教师和学生,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与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包括各种形式,如在线课程(MOOCs)、虚拟学习环境(VLEs)、学习管理系统(LMS)、开放教育资源(OERs)等。网络教育平台具有内容发布、交互沟通、作业和测试、学习跟踪、资源共享、个性化学习等功能。同时,其也具有灵活性、资源丰富、鼓动性个性化、成本效益等优势。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还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4.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Student-CenteredLearning)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学习方式,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核心位置。与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中心论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决策中,通过探索、合作和反思等方式进入深入学习。学生中心论的实施需要灵活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对教育平台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其中学习环境的创设包括反馈和评估需要平台创造支持性和包容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彼此的差异。提供及时、具有建设性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直接的进步和不足,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如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等。学生中心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湖北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及部分社会人士为主要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为更真实有效的了解学生中心论视域下大学生对于红色基因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大学思政教育的态度,本次社会调查综合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湖北师范大学全体学生及部分社会人士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了线上线下问卷的制定与发放,通过真实数据总结分析,从客观角度出发,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

在查阅大量资料与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执梦实践队的队员们的多次讨论修订以及参考老师的意见建议,最终编制出一套调查问卷——《学生中心论视域下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问卷。本问卷共有十六道题目,其中包含七道单选题,八道多选题,一道简答题。题目从背景、原因、影响、措施四个维度出发,了解了学生中心论视域下大学生对红色基因传承的情况、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看法、高校红色基因传承和网络思政教育融合方法的意见与建议,综合收集了大学生对红色基因传承和网络思政教育的了解、看法以及建议。

(三)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线下问卷50份,线上问卷80份,共130份,回收13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30份,有效率为100%。

(四)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发放,线上问卷二维码由队员分发给湖北师范大学学生直接进入问卷星页面填写;线下问卷由各组员将有效问卷输入问卷星,线上线下问卷统一用问卷星计算模式进行数据分析。本次报告能够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精确性,所分析的数据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

三、现状与分析

(一)基础信息

1.性别

本次问卷调查男生占比32.67%,女生占比67.33%,男女比例约为3:7,女性占比例较大。湖北师范大学为师范类学校,男女比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同时,社会人士中女性比较积极热情,男女比例符合社会实际情况,问卷结果真实有效。

2.年龄

年龄是研究本课题的重要因素,为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红色基因传承情况和对网络思政教育的不同理解,设置了18岁以下、18——30岁、31—45岁、45岁四个选项,全面了解答卷人群的年龄。由表格可以看出,18—30岁人群占大多数,比例为72.37%。我校是本科学校,相对而言本科生数量更多,同时问卷发放的时间正值大学生放假时期,很多大学生个体填写问卷。故18—30岁人群多,因而该比例符合实际情况。

3.政治面貌

红色基因传承和大学网络

思政教育与政治面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治理的重中之重,关注不同政治面貌人群对红色基因传承和大学网络

思政教育的了解程度有利于课题的研究,也可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本次调查结果中,大多数参与者为共青团员,占比56.63%,群众占32.73%,中共预备党员/党员占10.65%。

(二)大学生对网络思政教育有一定了解

新媒体时代,各类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直播平台以及更加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传播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关注。高校学生处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个性意识强、思想积极活跃,对新媒体充满兴趣。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平性道德和鉴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的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标准。由调查问卷的数据可以看出,近49.89%的被调查人员比较了解网络思政教育,基本达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及部分社会人士对网络思政教育比较了解,具有一定的网络思政教育基础。本次问卷中70.33%参与者选择非常或比较了解网络思政教育,说明了网络思政教育具有大范围的群众认知。

(三)当下网络思政教育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情况较好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占比多达46.55%的参与者认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涉及红色基因传承的内容涉及较多,其中18岁以下的群众、共青团员,和18-30岁的群众、共青团员及中共党员/预备党员认为涉及较多的占比匀在50%左右甚至以上。这些群体多为在校学生或高校工作者,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高校教育更加接近,他们的选择更能体现出当前的形式—当下网络思政教育对于红色基因传承的涉及比较多。

但也有不少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思政教育涉及红色基因传承的内容较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其占比高达47.88%。其中占比最多的为45岁以上的共青团员,在这个总被调查群体中高达72.72%。即在不满意高校的网络思政课对红色基因传承涉及量的多是老一辈的共青团员人员。前辈历经时代的变革,对中国共产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基因尤为重视。他们认为当下网络思政教育对于红色基因传承的力度不够也给了我们一个参考作用。

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任务和使命来看,合理融入红色基因可有效提高大学生意志力以及理想信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今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情况趋势良好,总体被调查者偏向认为网络思政教育中红色基因传承比较多。其中年轻一代的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网络思政教育中红色基因传承比较多,老一辈则不满意当下网络思政教育中红色教育传承的内容量。因此我们还是不能报以满意的态度,还需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的建设。

(四)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

从图表数据中可以看出,一些高校虽然把红色基因传承纳入了网络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但是在内容的呈现上缺乏创新和吸引力。一是主题不鲜明。看似内容丰富但缺乏特色鲜明主题的红色基因内容,不仅显得杂乱无序,而

且容易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部分高校教师在融合红色基因开展思政教学时,只是简单地把网络上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等照搬到PPT上,没有对其进行再创造和加工,导致教育内容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这就导致了作为当下讲堂最得力的辅助工具只有18.97%的被调查者支持PPT形式的网络思政教育形式。二是缺乏情感共鸣。一些教师只是敷衍的让学生代替讲课,而学生没有能力在内容上主动创新或者丰富,只是简单地把红色故事和人物呈现出来。所以只有9.29%的被调查者支持学生主讲思政课,这样做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其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从而削弱了教育效果。三是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实践中,很多高校没有建立系统的融合机制,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对红色基因的融入,缺乏系统化、条理化的清晰路径,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无法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五)红色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

一些高校尽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了红色文化,但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并不深入。从表中可以看出502位18-30岁被调查者认为红色基因对于大学生的直接意义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数据代表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大多偏向认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红色基因传承目的是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侧面证实了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红色文化相关的课程均是把重点放在红色文化历史的演进和党的传统文化继承方面,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知存在偏差,跟不上时代发展,探索不够深入,对红色文化与精神的挖掘和利用层次较浅,没有深入探究红色文化的实质,使得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一味追求表象,没有落实到红色基因实质。

(六)网络思政教育碎片化现象严重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教学内容不够系统,使得红色基因的融入呈现碎片化现象。这种情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不能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这与高校不重视红色基因与网络思政课程融合的设计密不可分,在教学实践中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减少。红色基因传承碎片化导致学生难以将其汇聚成整体,造成学习混乱,易收到虚假信息影响,使得历史记忆逐渐淡化,违背了红色基因传承本意。

(七)红色基因传播方式单一

新媒体时代,在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中,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是对红色教育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传播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相关工具的重要作用。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虽然融入了红色基因,但采用的方式比较单一,不如多是组织学生参加红色讲座、观看红色电影何参加公开课等。而且,展示内容相对浅显,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大部分学生为被动参与教学,主动积极性较低,且诸多学生未能认识到思政教育对自身思想观念的重要影响,甚至部分学生因为单一的传播方式而逐渐失去上课的兴趣。新媒体具有互动属性,但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在利用新媒体方面,探索研究还不够深入,思政课程内容与红色基因融合教学中互动不够,这也是当前部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基因融合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八)网络教育平台自身建设不足

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模式不够完善。一方面,部分高校师资力量不足。搞笑网络思政教育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来保证教育质量,然而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部分高校没有专门从事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师,很多高校的现有教师需要兼顾其他教学任务,但是因为传统教育理念有的影响,他们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课程教学上,这就难以保证网络思政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课程体系建设不全面。为贯彻党中央对学校思政理论课程改革和创新的要求,各高校陆续开始结合本校实际的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但部分高校相关课程体系和平台建设还存在不足。一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践和研究均较为薄弱,导致其网络思政教育实践缺少系统性、科学性指导因此,创建功能齐全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须提上日程。

四、思考与建议

(一)提高学生参与度

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参与度,高校需要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加强网络思政平台建设。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已有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比如实时推荐线上思政类讲座,分享高质量思政类知识链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开展线上讨论、网络问卷调查、布置网络作业、在线测试等,提高学生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并以此推进网络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注重加强技术支持和服务,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技术问题和操作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另外,除了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高校还应积极解决学生在网络思政教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切实发挥思政的育人功能。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高校应该注重加强网络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一方面,招聘专门从事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师。高校可以投入专门的经费从校内选拔专业教师,或引进其他具有先进网络思政教育理念的国内外老师或专家,建立专门的网络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学校要予以支持,积极开展思政类活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网络教学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比如,开设学习课堂,学习先进的网络思政教育理论;给他们提供业务培训机会,通过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另外,还可以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绩效考评,根据教育效果评估机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鼓励他们以更积极和高效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三)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应该注重完善网络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建设特色课程,提高课程的质量和吸引力。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制度协同、多学科交叉、多形式教学等方式,建立系统、完整的网络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层面提供方向和保障,学院层面提供具体 的规划方案,不同专业层面相互借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其他跨越学科界限的多学科开展学科交叉,依托更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共同完善网络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开设一些具有特色和亮点的网络思政教育课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比如结合党中央的相关要求,深挖学校和当地特色,利用现有平台资源,将理论与实践或当下热点结合,开展系列网络思政课,也可以打造精品特色课,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学习,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做好价值引领。

(四)探索和有效机制及评价方法

1.构建以思想引领为核心的平台内涵建设机制

一是注重掌握大学生群体特点和用网习惯,提升网络思政工作的吸引力。从需求侧的角度出发,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校园网络需求特点进行调研分析,抓住大学生的需求点、兴趣点和关键点,摸清学生特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融入用户思维,发挥全媒体的技术和传播优势,采取灌输与启发、显性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在平台内容设计上接地气,生动形象,开展“崇德尚学,见贤思齐”学习身边的榜样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产品形式上采取短视频、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思政教育平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在平台时效上,特别是重大事件、热点和焦点事件上要准确、快速、主动占领网络主阵地。二是注重深化基于思政教育平台内容内涵建设。紧密围绕思政教育主旋律,将学生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结合,将身边人物故事和朋辈引领相合,挖掘校内微典型,发挥生活中的微感动。坚持“内容为王”平台思维,创新网络平台话语体系和话语表达,文化平台有代入感和获得感,选题角度新颖。善于运用动情式和故事式的语言表达方式,让道理散在故事中,情感融人在叙事里,以喜闻乐见的方式给思想、给理论、给文化,传播网络正能量,唱响网络主旋律。三是注重发挥基于易班平台思政教育品牌引领和强化作用。单一零散的网络平台很容易淹没在平台终端,在大学生中不能产生深刻印象和集群效应。需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学校和学院自发策划思想政治主题活动,在时间、形式、目标上协同推进网络平台,形成“一校一品牌,一院一主题”育人品牌。保证时间维度上的同频共振,加强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法,让学生有兴趣了解活动,有想法参与活动,有动力宣传活动。四是注重提高基于易班平台用户的留存率、忠诚度和满意度。一方面,在平台上开展日常活动,丰富工作内容,探索网络思政育人主渠道,实现日常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双效开展的新思路;另一方面,注重满足学生“一站式”贯通需求和个性化精细服务需求,将多种应用功能集中于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打造“一站式”服务,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使用率,进一步促进教师团队各学科的推广使用,把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引领者”,信息资讯“传声筒”,学习生活“好帮手”。

2.构建以符合新媒体规律为目标的平台传播机制

一是全媒体视域下建设育人新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网络思政教育要符合传播规律,坚持“大学生在哪里,工作阵地就在哪里”,把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融入微信、抖音等学生常用的平台,借助第三方平台的力量宣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形成联动,构建宣传矩阵,通过有温度和有深度的网络平台吸引学生。通过研究大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需求、合理诉求和现实困惑,基于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构建积极回应、主动出击、共建共享的新媒体矩阵。二是全媒体视域下打造多元化育人方式,发挥方式育人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处于网络信息庞杂的时代,如果仅仅将思政教育内容通过网络平台推送,容易让其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取消关注”,不利于平台的良性发展。在设计优秀网络平台时,要符合大学生的阅读和使用习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鲜活语言和表达方式,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形式,让大学生入脑入心。通过研究大学生基于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阅读习惯、偏好心理等,提高思政教育平台的传播力。三是全媒体视域下引入分众化和差异化传播手段,实现精准和有效传播。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有效的传播机制才能增强网络平台的有效覆盖面。充分发挥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学生工作站、院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学生工作分站、班级网络宣传委员三级组织渠道的作用,同频共振,增强传播效应,筑牢网络思政教育阵地。通过对受众进行分类,采取分众化传播手段,实现传播精准化。注重对传播进行有效反馈,及时进行评论回应,进行传播效果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提升传播的有效性。

3.构建主客体双向互动的平台互动机制

一是尊重大学生主体性。重视客观需求的改变,采用以互动沟通为主的学习形式,注重凸显思政教育平台的学生主体共建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研发和内容生产主动性,在平台创作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注重发挥师生评论回应的主动性,树立“意见领袖”。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话语权凸显,人人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管理模式也要“因媒而变”。建设互动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阵地,建设一支网络素养较强的学生工作队伍,培养学生网络素养,及时了解、掌握、分析学生思想动态,积极主动回应,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意见领袖”,设置话题引导舆论导向,让学生的思想向积极方向发展,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五)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应用

许多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内涵与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了解较少,文化挖掘不深。为有效改善这一问题,高校需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探索和开发力度,并提高其有效利用率。首先,高校应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搜集和整理工作,通过定期开展社会调查,搜集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分析整理出标准红色文化资源索引。同时,开展采集性考察,找出有关红色文化资源的原始材料。其次,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开发工作,在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高校应进一步研究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层价值,形成一套完整的红色文化资源标准,为后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高校还应完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确定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精确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对其进行功能分析,形成一套专门性利用模式。最后,高校可组织红色文化资源系统开发利用,联合社会各方力量,组织有关专家,合理组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团队,建立一套完整的开发利用体系,对其进行系统的开发利用。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为将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 育较好地融合,需切实解决高校网络媒体使用单一、对 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不深以及教育成效较低等问题。通 过创建功能齐全的网络教育平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并 加强红色文化应用、构建科学的红色资源导入体系等措 施,促使红色基因传承更好地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左娟霞.红色基因传承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5):98-100.

[2]叶楠,黄研.红色基因传承与网络思政融合机制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3):121-125.

[3]王涵祎,刘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与探究: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4):65-68.

[4]邹佳卉,李清江.传承与发展: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2(6):157-158.

[5]胡红.红色基因传承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机制研究[J].才智,2022(6):57-59.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75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传承非遗——活动总结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国家地位都在逐步提升。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以及文化自觉度,在对历史的优良传承中,从而进一步创新发展从而丰富文化多样性,江苏海…… 冷国香 江苏海洋大学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传承非遗——寄情木雕 明志匠心

7月22日下午3时,江苏海洋大学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传承非遗,接力爱心”暑期实践团队就木雕工艺在民主路上进行了相关的现场调查。团队全体成员参与本次活动,对民主路里一家木雕艺人进行…… 张敏 江苏海洋大学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传承非遗——“面塑制作的参与”活动圆满结束

2019年7月21日下午4时,在队长宋欣泽的带领下,江苏海洋大学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传承非遗,接力爱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全员出动,前往民主路面塑店进行现场手工制作,亲身体验面塑技法的巧…… 顾月莹 江苏海洋大学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传承非遗—— 巧手捏面人,指尖现艺术

7月20日下午3时,江苏海洋大学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传承非遗,接力爱心”暑期实践团队就面塑文化在民主路上进行了相关的现场调查。团队全体成员参与本次活动,对民主路里一家面塑店的艺人…… 张佳琪 江苏海洋大学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传承非遗——老海边煎饼前期调查

圆如月薄似纸——“老海边煎饼”传承古老历史,传播健康理念7月17日下午2时,江苏海洋大学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传承非遗,接力爱心”暑期实践团队就老海边煎饼在港城街道上进行了相关的前…… 顾敏慧 江苏海洋大学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传承非遗——海边煎饼实地调研活动顺利进行

7月17日下午午4时,太阳依然灼热,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的“传承非遗,接力爱心”暑期实践项目的全体成员对连云港民主路老海边煎饼进行了实地调研3点30分,身着整齐白色队服的成员们在淮海工…… 端木昕妍 江苏海洋大学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传承非遗——由根雕艺术品人生

本报讯7月17日下午3时,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的“传承非遗,接力爱心”暑期实践团队一行人就根雕艺术的相关采访调查活动进入尾声。继前期调查翻阅资料,采访路上行人以及采访专业根雕大师李…… 冷国香 江苏海洋大学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传承非遗——根雕的调研

2019年7月15日上午10时整,江苏海洋大学“传承非遗,接力爱心”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展开开了对根雕的调研,旨在更加了解根雕。活动地点在连云港市墟沟。上午10时,顶着滚滚热浪,小组成员们在江…… 邓诚诚 江苏海洋大学机械与海洋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金融二班举办班内拔河比赛,为商学院赛事热身

金融二班举办班内拔河比赛,为商学院赛事热身(通讯员:王心远)11月20日,金融二班在张公岭校区风雨棚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传承、接力、奋斗:在志愿服务路上汇聚青春力量

青岛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星火“e+”志愿服务团成立于2020年。服务团自成立以来,团队秉持学校“志愿者、找青科”志愿服务品牌,积…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积极参与“周末文艺广场”才艺大赛

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11月24日,传媒技术学院积极参与了由聊城大学校…

趁青春,进社区|信息学院宣讲团前往科萃苑社区开展“赓续沂蒙荣光,传承红

为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红色基因在社区中代代相传,青岛科技大学“编梦沂蒙童声传颂”宣讲团与…

智能制造与电气工程学院开展2024级新生入学教育——实验室和工程实训中心

智能制造与电气工程学院开展2024级新生入学教育——实验室和工程实训中心本网讯(通讯员李海燕/文可向恒/图)为让2024级新生更…

最新发布

冬日沐书香,不负好时光
以书润心,与智同行。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优秀文化,赓续红色血脉,2024年1月28日至2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七彩童心”支教志愿服务队携手广大二…
曲师学子社会实践:防火宣讲,防患未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这句佳话深层含义上诠释了团结的重要意义,但在表层的含义上,也透露出了火灾有时往往发源于星星之火。在火灾频发的当下,为提高群众的防火意识和火灾扑灭道具的使用,曲阜师…
关于劳动教育对学生采访后的思考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以劳动之魂,育待灼芳华“实践队团队成员对小学生的采访中,相关记录与思考如下:在问及对学校的劳动课有什么改进建议时,学生回答”希望学校也可以为我们开设一块土地,让…
曲园学子三下乡:爱在夕阳红,暖巢在行动
我们常说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正处于人生的黄昏时分的老人们也是如此,他们就像是夕阳一样,在云朵的衬托下才能“无限好”,但是空巢老人乃至于孤寡老人呢?他们身边没有这么多的“云彩”相伴,谁…
建美丽社区,筑绿色家园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为了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并强化社区环境保护,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社区青春行动小分队成员高晨宁于2024年2…
淮师学子,“乡”约凛冬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组织的返家乡社区服务活动,对这次活动有了深刻的感想。这让我体验了一个新的社区服务方式,也让我对家乡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
平衡中协调万物共生,博弈中谋求时代发展
平衡中协调万物共生,博弈中谋求时代发展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活力。2024年2月6日,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攻苦食淡,目不窥园”寒假社会实践队队员…
呵护流浪天使,助力幸福归处
在当今社会,城市的繁荣发展伴随着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其中之一就是流浪猫狗的增多。这些无辜的小生命在城市街头漂泊,面临着饥饿、疾病和无助的境遇。针对这一问题,社区青春小分队的队员们积极行动起来,…
大学生返家乡活动—为社区献力
寒假里,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组织的返家乡社区服务活动,这次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我们了解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也了解社区的需求和问题…
天然气进厨房——村民告别煤和柴
连日来,临朐县扎实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行动,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持续绷紧“燃气安全弦”,坚决筑牢燃气安全“防火墙”。临朐县组织召开燃气安全专题会议,聚焦关系公共安全的燃气使用场所,组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