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学院号召,进一步加深对于中华民族新年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国各地悠久的传统文化,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积极筹办“我的中国年”主题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而随着鞭炮声逐渐奚落,春运返程拉开序幕,能源2304团支部“能源の年味小分队”社会实践小队也已圆满完成社会实践活动。
“能源の年味小分队”由队长周禹霖带领,9位队员分别为:杨轶凡、周铭宇、孙乙尹、樊新瑞、刘阳、孟美琦、李菲洋、阮薇薇、杜鑫池,每一位队员都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队长周禹霖来自江苏徐州,在今年春节前夕走上年货市场,提毛笔写下一副对联:“心想事成全家福,吉祥如意满堂春。”作为流传四千多年的习俗,春联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底蕴。墨水的浸泡,笔尖的摩擦,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于千年的历史中所展现的底蕴,中国春节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占据重要地位。
杨轶凡来自江苏南京溧水区,祖籍和凤镇骆山村,而他的家乡最著名的习俗便是骆山大龙,号称“江南第一大龙”,体长上百米,参与人数达五百人之多。流传了四百多年的骆山大龙,不仅蕴含着老百姓对于风调雨顺的期望,也有对于新的一年的祝愿。扛着沉重的龙身,也扛起了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
周铭宇来自江苏南通海安,在除夕当晚,参与了南通特产——跳面的制作。作为对于伟人的纪念,跳面的做法从抗倭英雄曹顶研发出来后就一直没有改变。七百年后的今天,一根根柔韧劲道的面条于擀面杖和菜刀下产生,一碗经过复杂流程产出的跳面跃然于年夜饭桌上,新的一年也在浓浓年味中开始。
孙乙尹来自江苏徐州,在大年三十,以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展现出来对于新年的重视与喜悦。穿上围裙,手拿炊具,羞涩少女转而变成老练厨师,一道道菜上桌,新年热情随着热气腾腾直上。年夜饭是连接了每一个家庭的纽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在除夕夜分享快乐,寄托期望的平台。
樊新瑞来自江苏无锡,通过炸油馍的方式,为大家展现了自己家乡独特的过年方式。从擀面,塑性,到下锅油炸,每一步都不是轻松活,而每一块油馍都包含着人们的辛勤与付出,也有经历了一年辛苦付出所生出的对于新的一年的鼓励与期望。
刘阳的老家是江西吉安。贴春联作为一项人尽皆知的习俗,曾经的浆糊已经被替换成双面胶和透明胶带了,但是,作为00后,小时候的我们都是用的浆糊,所以长大后为何不再体验一次呢?在长辈的指导下,刘阳制作了浆糊,并粘贴春联,体验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不断进步。
孟美琦来自江苏徐州,以烟花爆竹,点燃了除夕夜中,一家人的热情。五颜六色的烟花,不光光是孩童们过年时独有的玩具,它同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宣告着新年即将到来的标志,一声声炮响,就承载了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重要一环。
李菲洋来自四川成都,大年初二、初三两天,与家人一同赶集采购食材,并在晚上烧烤。春节期间的集市,显得比平时要热闹的多。而一晚上的烧烤中,包涵着一家人一年辛苦所得到的收获,也有对于自家传统的薪火相传。一家人围坐在烧烤架旁,展现出了年的本质:是家,是团聚,是亲情,是根。
阮薇薇来自四川广安,家人的教导下体验制作糖画。白糖在锅里化成粘稠的糖浆,随后,用勺子把滴下来的糖浆绘制成一幅幅糖画,一条条糖线蜿蜒出各式各样的图形,有的线甚至细如发丝。随着社会发展,糖画这类传统手艺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这无疑是新时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杜鑫池来自四川南充,在大年三十当天,与家人一起包饺子。饺子作为流传已久的传统美食,是成千上万种中华美食中最家喻户晓也是最受欢迎的。饺子所承担起的,不光光是一个家庭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更代表着中华文化会随着一代人的成长,而不断流传下去。
本次实践活动,每位队员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过年时的风俗。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每一位队员也都对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通过与各项文化习俗的接触,队员们也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让过年的习俗与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87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