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有一支致力于传承和保护沪剧文化的团队,他们是上海长宁沪剧团。而今天,我们守“沪”非遗社会实践团队有幸能够参观长宁沪剧艺术馆,采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兼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老师,并与沪剧团的成员们近距离接触,一窥沪剧团的悠久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美。
一、长宁沪剧团介绍
上海市长宁区沪剧传承中心(长宁沪剧团)的前身是上海努力沪剧团,创建于1949年,由顾月珍女士任第一任团长。1979年1月重新建团,定名为上海市长宁沪剧团。现任团长为沪剧表演艺术家陈甦萍。
2006年长宁沪剧团正式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陈甦萍所创造的沪剧陈派艺术和顾月珍的沪剧顾派艺术、解洪元的沪剧解派艺术经市政府批准,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沪剧表演艺术家陈甦萍女士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剧团在长期立足于沪剧现代戏探索和实践的同时,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创作演出了以贴近生活、歌颂时代主旋律为特征的现代大型沪剧《废墟上的爱》、《梦圆曲》、《苏娘》、《小巷总理》、《赵一曼》、《青山吟》、《雷雨》、《原野》、《上海屋檐下》、《风雨江城》等。
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长宁沪剧团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发展,用非遗的形式致敬例如顾月珍老师的剧团前辈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沪剧,从而达到推广和传承的最终目的。此外,沪剧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剧团也成为“长宁文化品牌”,多次受到了文化部和上海各级领导的赞扬和奖励。
二、参观长宁沪剧艺术馆以及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
漫步于精心布置的场馆之中,我们仿佛跨越了时间,回到了长宁沪剧团初创的时刻,看着它一步步成长,仿佛能听到一代代沪剧表演者的悠扬声音在耳边回响。走进长廊,从长宁沪剧团的前辈,再到对一出出曾经上演于此的经典戏剧的描述,一幕幕光阴流转,诉说着传统戏剧文化的赓续和沪剧人不变的初心。穿过长廊,透明的展示柜中,里面那一件件长宁沪剧团的演出资料向我们无声的诉说着往昔的记忆。再向前走,我们开始穿梭于《雷雨》的布景,观赏着别具匠心的戏服,这里不仅是沪剧的寄托之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
在周英杰老师的讲解之下,从顾月珍到现任团长陈甦萍,一代代沪剧人的故事在周老师细致的讲解下缓缓向我们展现,那是对艺术的不断追求,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保护。
接着,我们参观了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在这里,我们目睹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从古朴大气的紫砂壶,到轻巧灵动的撕纸艺术,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匠心独运的杰作。走入互动式展厅,聆听着悠扬的丝竹音乐,伴随着动听的沪剧,似乎能听到历史的低语。这里不仅仅是传统的守望者,更是未来文化的传承者。
三、采访长宁沪剧团团长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甦萍
下午,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长宁沪剧团团长,同时也是我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陈甦萍团长。
通过陈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沪剧表演者们往往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唱腔,而是根据人物特点与所处环境,可能需要结合多种不同的流派进行任务的塑造。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她和她所带领的长宁沪剧团对于传承沪剧所做的各种工作,例如在新泾中学和华政附中开设沪剧传承基地等。同时,陈老师深知沪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沪语的传播,因此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陈老师也提出了“救救上海话”的提案,现如今在公交上的上海话报站的施行便有陈老师的一份力。
谈及自己曾经塑造的那些经典角色,陈老师也有着许多话要说,从赵一曼到《雷雨》中的繁漪,陈老师对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然而,陈老师也向我们强调,一出好戏往往是需要演员与观众相互成就的,她在采访中更是将观众称作“第四创作者”。然而,如今上海沪剧的观众却仅剩约3000人,情景难免令人担忧。
四、观看《同舟》节目彩排
更令人兴奋的是,我们有幸来到了新剧《同舟》的排练现场。剧目聚焦于人们当下的生活,演员们用激情和汗水诠释着沪剧的精髓,传统与现代在这个空间交融,展现出非遗文化的生机勃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91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