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天空略有小雨,我们守沪非遗实践团来到了金桥文体中心,观赏沪剧折子戏演出,近距离感受了上海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这场演出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文艺盛宴,更让我们深度体验了沪剧的深厚文化内涵。
演出剧目精选自多部经典沪剧,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艺盛宴。演员身上精美的服饰,与他们婉转的唱腔,无不体现着他们对表演的用心,对沪剧的热爱。
表演由沪剧《陶行知》中的《劝行》开始,伴随着演员的表演,我们仿佛再次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置身于陶行知先生的面前,聆听着他的教诲,感受着他的坚守。
紧接着而来的,便是《杨乃武与小白菜》中《探监》一段。随着演员的表演,杨乃武含冤入狱的悲愤与绝望,家人为他上京诉冤的坚定,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挑山女人》,中《十年光阴》一折则细致入微的体现出女性坚忍不拔的一面,也让台下观众无不为母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打动。
接着,我们又被演员们带领着走近巴金先生所写的小说《家》中的世界,感受着觉新与梅分别时,那对心上人的不舍,同时,又由于家庭的限制,二者不得不永久分开的不舍。那真挚的感情,使人看过后依旧久久不能忘怀。
而伴随着台上场景的转变,我们又来到晓庄,再次走进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看他在晓庄所试行的教育改革,去感受他以教育救国的宏伟志愿。
表演的最后,则以《画女情》中的《三杯酒》收尾。方慧良与潘振华的分别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有情人之间的依依不舍,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方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在小小的一方戏台上被一点点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节目之后,我们实践团得以走向幕后,与剧团的演员近距离接触。我们有幸采访了剧团的负责人。
Q:相较于其他著名的曲种,其实沪剧在流派上划分不明显,像越剧每个流派的发声方法都不一样。您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呢,以及谈一谈自己认为其对于沪剧传播的影响。
A:沪剧也有流派但不明显,这与沪剧比较注重角色的塑造并且为了塑造角色善于集众流派之长,渐渐地流派就变不明显了。但我觉得流派还是需要继承发展的。
Q:是否有一些经典的沪剧作品或角色对你有特殊的影响?为什么?
A:沪剧有许多精彩的剧目和唱段深受大家的喜爱,我特别欢喜那些红色经典剧目,里面的英雄人物如江姐,李玉和,阿庆嫂等等,激励我们不忘先烈,奋发向上。
Q:对于那些对沪剧感兴趣但未曾接触过的人,你会如何描述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
A:沪剧作为上海的地方戏曲,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她用方言接地气,唱腔优美典雅又不失阳刚之气,既能演传统戏又能演现代戏,非常好。
Q:沪剧作为上海市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它呢?
A: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沪剧艺术家和演艺人员,拓展市场。有好戏,有好演员,才能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掏钱看戏,而不是靠送票拉观众。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沪剧才能健康长久地传承发展下去。
更加令人惊喜的是,实践团还有机会与沪剧表演者学习一小段沪剧。大家共同学唱了《为你打开一扇窗》。学唱这首曲目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沪剧艺术的真挚热爱。这一过程仿佛将实践团成员们带回了沪剧的根源,让我们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之间微妙的共鸣。
在学唱的过程中,沪剧表演者们耐心传授歌曲的发音技巧和情感表达,使得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故事的张力。这种传统曲目的学唱不仅是一次对沪剧传承的亲身体验,也是对这段文化历史的一次感悟之旅。通过歌声的传承,守沪非遗实践团的成员们仿佛打开了一扇时光之窗,沿着传统的旋律,穿越时光与沪剧这一千年传统文化相会。
在歌声的轻吟中,守沪非遗实践团与沪剧的相遇成为一段珍贵的时光。通过《为你打开一扇窗》的柔美旋律,传统与现代在这片文化土壤中交相辉映。这次学唱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心灵深处的一场寻觅。而今天的沪剧,如同这首古老的曲目,承载着往昔的故事,留下了深沉的痕迹。
然而,正是在这个传承与创新的交汇点上,沪剧现今面临着一场文化传承的考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这一门传统艺术在生存与发展的路上艰难前行。或许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这片古老的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为这一方时光的记忆添上新的注解。
如同歌曲的结尾,唤起我们对沪剧的深切思索。沪剧,是一扇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之窗。希望在这个时光的交汇点,我们能共同守护、传承,为沪剧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续写新的篇章。让那些柔美的旋律在时光的长廊中回响,留下永恒的印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91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