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访郑玄故居,寻千年古韵
“囊括大典,网罗众说,删裁繁芜,刊改漏失,择善而从,自是学者略知所归。”这是《后汉书》中对郑玄老先生经学成就的评价。为提高大众对经学文化的了解,加强人们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曲阜师范大学“乐道拾遗,踔厉前行”实践小队于1月29日来到潍坊市郑公街道郑公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郑公祠详尽的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汉代著名经学大师郑玄的历史故事,探寻经学发展的历史传承新路径。
1月29日上午,实践队员来到郑公祠,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队员们踏进了祠堂的大门。通过聆听导游对郑公祠的讲述,实践队员了解到,郑公祠是山东省级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区,位于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郑公街道后店西村,西临潍河,北依砺阜山,是人们为纪念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而建。进得祠门,三间祠堂高筑,登上22级灰砖台阶,郑玄彩绘塑像迎面端坐。这位经学大师目慈眉善,手抱简册,似在深思,给予人的感觉便是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祠堂比较简陋。郑玄塑像上方悬有“海岱宗师”四个金字。墙壁东西各镶一块歌颂郑玄功德的石刻。祠门上刻着一副书写苍劲有力的对联:文章凭人论,经学赖公传。祠前那棵有名的古柏,名曰“郑祠古柏”,相传为郑玄手植,曾为高密八景之一。古人曾有诗赞曰:“露滴涛声韵,龙盘云色苍;树存人已远,凭吊坐清凉”。古柏不知何年已枯死,但仍然老干盘曲,状如虬龙,至今不腐。
伟人故居是沟通今人和逝者的时空隧道,深入院内,郑玄先生笑谈古今经学文化的风姿仿佛历历在目。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实践队员来到了泥塑坐像前,观摩中可以看出,雕刻者的手艺精湛,泥像神貌刻画地栩栩如生,仿佛亲临了郑玄老先生面前,进行一场穿梭千年的对话。继续向前探寻,实践队员发现,祠东南有一亭,内立有1987年修缮的郑公祠碑。祠前立有石碑两座,东边一座是金承安五年重修郑公祠碑,额头篆刻“大金重修郑公祠记”,记述郑康成简历及其功绩,西边一座是清乾隆六十年重修的郑公祠碑。
实践队员在参观祠内文化墙时注意到,墙壁上刻有郑玄从少时求学,到名扬天下的点滴故事。画像栩栩如生,故事描写生动,从郑玄其早而聪敏,务实好学,虽家境贫寒却不尚虚荣。到壮年离家,游学关西,终得老师的看重并学有所成。而后隐修经学,独创郑学,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再到保节不仕,聚徒讲学,晚年颠沛流离终病逝。在实践队后期讨论环节中,实践队员表示最令其印象深刻的是郑玄先生对于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即便到了身体抱恙的时候,郑玄也仍然在坚持注释《周易》一书。其一生都在学习知识和传授知识中度过,即便是生命临危之际,也不忘为文学事业做出贡献,虽然他的生平遭遇坎坷多舛,但后来也因个人的努力上进而闻名于世。队员们均表示郑玄先生专注于经学文化的精神令无数后人所折服,但更让人敬佩的还有他面对诱惑时不为所动的可贵品质,不忘初心,终得始终,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家自然应该名留青史!
在对当地郑玄后人的采访中,实践队员了解到,每年都会有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慕名拜访,郑公祠原属高密管辖,现已归属到峡山区郑公街道,而在此守门的人也皆为郑玄后人,被采访者也正是郑玄的第五十五代世孙。悠久的历史给郑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凉台、龙且冢、郑公祠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斯人已逝,海棠依旧。郑玄先生的业绩无疑是经学史上一座丰碑。他遍注的群经,至今完整的留存于《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笺》和“三礼”注,以大量篇幅考订名物制度,训诂精湛,校雠严密,为中国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资料。其严谨的治学作风,也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深受鼓舞的实践队员也表示,要以郑玄先生为榜样,将郑玄精神运用到课业的学习中,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92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