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日照2月2日电(通讯员 华涛):“农事休耕,农机蛰伏,夏日秋收,半年闲暇”——这是对传统农业生活的一种描绘。然而,如今科技飞速发展,农民们在经历秋收的忙碌之后,又投入到温室大棚的劳作之中。为了探究冬季农业现状,了解大棚经济和绿色种植模式,并向公众普及大食物观,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2月2日前往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的蔬菜大棚和绿色小麦种植区进行实地考察,倾听农民的心声。
图为蔬菜大棚内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国彤供图
温室大棚内蔬菜茂盛,供应市场并带动农民增收。尽管当前正值冬闲时节,但大棚内却是一派繁忙景象。2024年2月2日上午,耕海牧渔社会实践队抵达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蔬菜大棚。进入大棚,种植户们正忙着进行摘叶、除虫、施肥等管护工作,以确保蔬菜的“健康成长”。一位正在摘叶的种植户华先生告诉社会实践队成员:“我自2017年开始承包大棚种植蔬菜,今年我承包的两个大棚分别种植了茼蒿、芹菜、辣椒等蔬菜。两个大棚一年能带来约六万元的收入,虽然种植蔬菜需细心耐心,但承包大棚的最大好处是能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同时也能照顾家人。”此外,实践队队员还了解到,金口镇的种植户们正在尝试利用新兴科技实现蔬菜种植的高效化。他们表示,以往大棚的加温、浇水、通风等管理作业多依赖于管理者个人感觉,因此常常面临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准确,管理成本高、规模化难、操作不便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种植户们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生产出了精准高效的现代化智能大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从而扩大了收益。
在听取村民的介绍后,耕海牧渔社会实践队向种植户们普及了大食物观理念,告诉他们可以向海洋、耕地、森林等不同来源寻求食物。种植户们听后纷纷表示:“以后要多吃不同来源的食物,不能只吃一样东西。”
图为当地村民填写调查问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国彤供图
绿色小麦种植区,安全营养保障健康。告别蔬菜大棚的种植户们,耕海牧渔社会实践队来到了绿色小麦的种植区。该种植区位于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冬季气温较低,大多数农作物难以承受寒冷,因此当地居民选择在此时种植耐寒性较强的冬小麦。沿着小路前行,实践队员遇到了小麦种植区的负责人。负责人表示:“为响应国家号召,此种植区的小麦均遵循绿色种植模式。绿色种植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旨在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通过调查,社会实践队队员了解到,绿色种植模式的关键在于选用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等特性的优质种子,并合理施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当被问及是否了解大食物观时,负责人表示有所了解,并平时也有意识地食用来自不同来源的食物。他还表示:“我们平时也要注意食物浪费问题,尤其在春节期间,大多数家庭会做许多菜,若吃不完,便会面临食物浪费的问题。其实,拒绝食物浪费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种体现,与你们这次所宣扬的大食物观理念相契合。”
图为社会实践队队员观察小麦生长状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华涛供图
大食物观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助力发展。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耕海牧渔社会实践队见证了蔬菜大棚中的高科技,了解了绿色小麦的培养关键,并对大食物观的实现途径有了新的认识。大食物观的实现需依赖科技发展,摆脱对水土资源和劳动力的单一依赖,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食物供给的可持续。科技创新是大食物观的根本出路,无论是提升传统食物供给能力还是创新人造食品,都离不开科技支撑。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应用,是平衡人类社会需求与有限自然资源的必要措施,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之路。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提高自身本领才干,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践行大食物观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93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