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华章
——关于“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的研究
□龚嘉颖(文学院2201班)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主要载体。本次调查尝试基于学生中心论的理论角度,探索将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路径,分析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以发挥红色基因文化的教育作用。本文深入分析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机理、路径、意义和有效举措,探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文章将从课程、实践和网络三个层面论述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旨在更好传承红色文化,促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与家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红色基因网络思政传承融合学生中心论
一、引 言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与运用,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新时代用好红色资源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青年学子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希望,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对此,我们必须深入挖掘红色基因资源蕴藏的深刻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注重发挥红色资源在育人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各地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更应守护好、传承好、发扬好红色基因,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值得做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和红色基因融合传承的具体运作机制,包括政策法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细节,有助于个人对这一体系的整体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发现现有网络思政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中的不足之处,进而探索创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为提升教育效果和推动教育进步提供参考和借鉴。
2.调查意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戮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深厚而自信的文化支撑,离不开富有精神激励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目前,中国正处于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高校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还有意识形态多元化带来的纷扰。一定意义上说,高校学生处在意识形态纷争的前沿。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如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红色文化作为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养料,应积极发挥信仰引领的向上作用,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在个人发展层面,这次调查研究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于红色基因文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有助于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始终不忘初心,在新长征路上走得正,行得远。
另外,在高校建设方面,这次社会调查能为高校提供实证依据,优化网络思政教育和红色基因融合传承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更好满足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需求,推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社会层面,它有助于帮助挖掘红色基因的历史意义和理论内涵,进一步完善网络思政教育和红色基因融合传承的方式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引领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向发展,培养社会公民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三)主要概念
1.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是一种教育观点,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竞争力。这种观点认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辅助性的,他们应该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并引导学生的兴趣,而不是直接控制或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
2.红色基因传承
红色基因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概念,指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革命优良传统。它蕴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一致等革命精神,这些精神不仅是革命时期所需要的,也是新时代我们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
传承红色基因,是指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和价值观念。
3.网络思政教育
网络思政教育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旨在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活动,实现价值教育和思想引导的目标,强调观念互动的重要性。
与传统模式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网络时代下的发展和需要,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手段和新阵地。总的来说,网络思政教育是在互联网时代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成员
本次社会调查的调查人员由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执梦实践队全体成员组成。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湖北师范大学所有年级中随机抽查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本次社会调查主要采用发放问卷的方法。为此,我们团队多次集中开会讨论,并通过线上线下发放问卷的形式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采取调查研究,直接接触社会现象,收集第一手资料。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执梦实践队编制并完善了调查问卷—《学生中心论视域下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的探究》,问卷共有14道题,其中包含七道单选题,六道多选题,一道简答题。题目从现状、原因、意义、措施四个维度出发,综合收集了大学生对红色基因传承与网络思政教育融合的看法以及建议。
(四)调查过程
前期我们团队多次集中开会讨论问卷题目设置,多次修改完善后,确定最终《学生中心论视域下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究》的问卷。
中期实践队队员均完成问卷线上线下发放和数据录入工作。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线下线上问卷共176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766份,有效率100%。
后期我们对数据进行回收和统计,整理出数据的交叉分析和综合分析结果。
(五)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发放,线上问卷二维码由队员分发给湖北师范大学学生直接进入问卷星页面填写;线下问卷由各组员将有效问卷输入问卷星,线上线下问卷统一用问卷星计算模式进行数据分析。本次报告能够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与精确性,使所分析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三、现状与分析
(一)基础信息
1.性别本次调查的1766分问卷中,男生占比32.67%,女生占比67.33%,男女比例大致为3:7,女性占比例较大。湖北师范大学为师范类学校,男女比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问卷结果真实有效。
2.年 龄
年龄是研究本课题的重要因素,为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红色基因传承和网络思政教育的不同理解,我们设置了四个选项,分别是18岁以下、18-30岁、31-45岁和45岁以上。由右侧表格可以看出,18-30岁占比较大,比例为72.37%。我校是本科学校,相对而言本科生数量更多,18-30岁的数量占比大,因此该比例符合实际情况。 3.政治面貌本次调查对象中,政治面貌为群众的有578人,占32.73%,共青团员有1000人,占比56.63%,中共预备党员/党员有188人,占比10.65%。其中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的占比最大,在50%以上。政治面貌的结构决定意识形态建设的完整程度。调查对象涵盖的政治面貌丰富,更有利于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二)大学生对网络思政教育有一定了解
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可以看出,有将近50%的同学对网络思政教育比较了解,非常不了解的也仅有3.28%。这说明当代人民群众对网络思政教育了解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名词基础。另一方面上,也反映出我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发展速度之快,覆盖范围之广。(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涉及红色基因较多
数据显示,学生广泛认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总涉及红色基因传承较多,人数占比46.55%,认为没有涉及的仅有10.48%。调查数据的结果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当前各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涉及红色基因内容较多的这一客观事实。但是也存在部分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涉及红色基因较少或者没有涉及的情况,因此了解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便成为重中之重。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思政价值,积极将红色基因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相结合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举措。(四)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意愿普遍较高
根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参与思政课的意愿为“非常愿意”的有492人,占比27.86%,“比较愿意”的有920人,占比52.10%,将近80%的大学生愿意参与思政课。但联系图六不难发现,尽管大部分高校设置了思政课,还是有接近百分之二十的学生不太愿意甚至是非常不愿意参与,反映高校的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在某种方面还有待完善,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四、思考与建议
(一)红色基因传承与网络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红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思政教育,是高校创新发展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数字技术赋能思政的重要表现形式。红色基因文化产生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紧密相连。通过研究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可以了解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等。红色文化中包含的革命歌曲、文学作品、电影、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念等都是思政元素的具体体现。红色文化还在社会层面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能够凝聚人心、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地区和单位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思政教育成果。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作为论证红色文化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有力证据。红色基因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灵魂。因此,将红色基因文化与网络思政教育融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适应时代需求,提高教育效果。在新媒体背景下,数字技术为思政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利用相应设备可以随时点击进入相关红色文化网站学习,了解更多有关红色基因文化的内容。除此之外,学生与老师之间还可以进行即时互动、沟通交流,促进个性化学习发展。思政教师还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开通抖音、微博等社交账号,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红色基因文化,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实现红色文化的拓展与延伸,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承与弘扬。
与传统思政课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信息全球性、开放性的特点具有更高的覆盖性。后者可以让所有人都能接受相同质量的教育,打破了传统地域、专业、年级之间的界限。同时网络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避免了统一安排时间与地点进行学习的麻烦,大大的减少了对学习对象正常工作的影响。对于没明白或没有听清楚的地方还可以进行重播,有的由于病假、考试等原因导致的落课现象也将不复存在。
3.塑造学生品格,提升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红色文化中充满着许多伟人和英雄的事迹,他们展现出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和高尚品格,如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强大意志及奉献精神等。这些事迹可以激励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让他们明白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传承红色基因对大学生来说最直接的意义是加深对红色基因文化的理解,提高担当责任意识,进而帮助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二)红色基因传承与网络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1.政策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新闻栏目在2024年1月发表《华中师范大学实施红色文化“三融入”工程,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文章高度赞扬了华中师范大学在思政课程上的发展改进。华中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好思政课程的关键作用,将红色基因更好融入课堂教学、思政教育和校园活动,不断丰富拓展“大思政课”育人实践中的“红色元素”,着力提升思政课的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当前,各地高校红色基因文化与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工作均在逐步推进中。
2.技术支持。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高校网络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借助数字化的手段,教师能够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丰富的红色基因文化,进而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借助三维影像、虚拟现实等形式,将红色文化资源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当前,红色文化教育对一些青年而言缺乏吸引力,导致其即便看到革命圣地、革命时代的纪录片、影片等也难有共鸣。由于红色资源中的物质资源是能够直观看到的,因此,借助这些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教育更能加深人们的理解和认识,改变思想教育给人们留下的单一枯燥的印象,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亲和力。
3.平台助力。立足多元的网络媒体平台,加大线上红色基因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从环境建设层面保障网络育人实效性的提升。
除此之外,平台还应做好监测工作。例如,平台可以加强内容审核、建立举报机制、提供信息筛选和分类功能等等。减少因媒体混杂,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负面影响,确保网络信息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
另外,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也尤为重要。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思政课评价机制,可以借助平台信息技术的力量,实现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学生可以在学期上完课后,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等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通过系统收集评价数据,对思政课评价结果进行数据化分析,并及时做出适当调整。
(三)红色基因传承与网络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
1.课程育人方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基因,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精神力量,具有高度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指引作用。红色文化的传承内容守正创新,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入挖掘红色基因中的内在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尤其要重点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上海在这一方面就走在全国的前列,自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以来,上海率先成立了首家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又与教育部共同成立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集合全市社科理论界、党史界学者,从学理高度、历史厚度、哲学深度等层面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随着红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拓展,也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如近年来海外版《工人之路》的发现,约2500万字的浩瀚文本,是上海红色报刊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最新重大成果。
创新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活动形式和载体。通过史政结合、多元活动等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效融合,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帮助学生不忘来处,砥砺前行,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创新思政授课方式。除了传统的教师讲解课堂内容,PPT课件展示之外,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电影、纪录片提高学生兴趣;利用VR利用多媒体等新兴技术,如利用VR沉浸媒介对红色历史事件进行场景化再现;开展线上专家讲座,提高教学深度;引导学生上台为同学们主讲思政课,教师当场进行点评、补充;学生拍摄与思政课程相关的微电影,将红色文化融入现实生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还应培养具有红色基因传承和思政教育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对教师进行全媒体运用培训,教师技能相互促进提高,提供良好的教学能力,传承红色基因文化。
2.实践育人方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
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党和国家号召大学生要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要“自找苦吃”,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属于自己的绚丽之花,这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遵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更好了解国情,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
高校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理论讲座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总结推广实践教育经典案例,打造实践教学示范“金课”。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边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为鲜活素材,融入到丰富的红色资源当中。思政教师可以提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等校本课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经典书籍、思政教育最新政策等上传至线上教学系统中,使学生根据学习进度自由选择学习模块,并运用微博、微信等及时与教师互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同时,思政教师可抓住纪念日、传统节日、建党节等时机,通过主题辩论赛、文化演讲赛等开展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3.网络育人方面,营造红色文化网络平台的育人氛围。
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材料,将“网络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中,充分彰显了高校网络育人的重要性。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充分用好网络空间,准确把握网络育人的价值定位、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向,努力提高网络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整合统筹全省网络思政育人力量,打造了网络思政育人新范式。学校聘请专家学者通过网络直播向该校师生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主题宣讲,总观看量高达20余万。由此可见,网络育人方面也是发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顺应时代的途径。
利用网络平台,树立榜样力量。平台可以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志愿者等,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举办线上讲座、发布成功案例、组织公益活动,让大众感受到正能量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新时代“的红色基因故事”,回望过去,万万人民的艰苦奋斗,让明媚的花园代替了旧中国凄凉的荒芜;驻足当下,全国贫困地区脱胎换骨,千年小康梦如期而至;展望未来,新时代大学生要不懈求知以修学识之基,以拼搏实干绘就中国之梦。
通过网络育人进而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红色文化血脉的赓续延绵不断,又可以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还可以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始终不忘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敢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予国家以青春盎然之色,予民族以青春盎然之机。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传达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殷切希望。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教育内容,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着力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融通对策,采用多种手段宣传红色文化。按照从共性到个性的研究,结合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典范,分析其采取的有效融通措施和取得的成果。文章深入分析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机理、路径、意义和有效举措,探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融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并为完善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体系提出对策建议,极具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任雪,吴春宝.党史国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探析[D].新疆医科大学.2023.
[2]王姗姗.冀中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G].河北师范大学.2023.
[3]高飞.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的探究与实践[G].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23.
[4]沈先陈.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研究[G].南京邮电大学.2022.
[5]吴凡.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G].河北经贸大学.2022.
[6]胡红.红色基因传承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机制研究[J].才智.2022.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04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