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算法推荐导致认知理性偏离。在后真相时代,“情感先行于事实”的现象日益常见,这一现象的出现必然会挤占理性对话的空间,导致认知理性的偏离。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失败的从来就不是感情。”现实中,生动的情感因素、源自生活的数据素材组成的感性叙事更加切合受众的接受特点,贴近受众的情感体验。申言之,共通的情感可消弭用户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的差异,甚至驱动用户对信息进行再次传播和共享。算法推荐则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大打 “情感牌”。一方面,信息生产者为加强信息的传播力,往往倾向于在信息中嵌入情感因素;另一方面,信息平台通过内蕴资本逻辑和工具理性的算法技术,从可视化的外化行为数据中识别用户的情绪状态,并以用户的行为偏好和情感取向为基础,不断推送更能聚合情感的信息内容,形成一波又一波的传播浪潮,导致公众沉浸于算法推送的信息狂欢中。在算法推荐的“情感”攻势下,人们将思考和认知彻底交由值得“信任”的机器,在情感共鸣和情绪宣泄中把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辨抛诸脑后,扼杀了理性思考。此外,算法推荐通过协同过滤技术,帮助相似的用户或群体之间产生特定的情感依赖和联结,推动他们向拥有同样价值的共同体靠拢,在圈层形成对内聚合和对外抗拒的社交圈以及越来越分化的情感,在不断形成的闭环论证中,个体的观点和情绪被持续不断地强化和印证,与自己认同的传播者的情绪逐渐趋同,对与直觉和情感相悖的事实则选择性忽略,形成情绪共振现象,最终由情绪主导客观事实,导致认知理性的偏离。
总之,在人工智能遍布的时代,算法的运算逻辑藏匿于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大众的 思维认知与行为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它的影响之下。一旦算法推荐成为人思考的动力源,那么人势必将成为技术的附庸,丧失自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探索世界的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05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