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身处深秋时节的四坪村,那无论你往哪儿看,都会发现村里的树上挂着一排排的小红灯笼,看上去非常喜庆,这些都是柿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柿子总是代表事事如意的吉祥物。今年冬天,这些吉祥物不仅装点了安宁古朴的村庄,还凭借其“魔力”招来了大批游客,让冬日的四坪村文旅像树上的柿子一样红火。那么,究竟为什么小小的柿子有着这样大的“魔力”呢?带着这个问题,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志青年实践队前往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探索村庄如何为柿子插上了数字的“翅膀”。
四坪村位于屏南县熙岭乡东南部,人口约350余人,拥有红粬制作工艺、黄酒酿造工艺以及平讲戏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量的百年古厝。近年来,四坪村紧紧抓住文创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让文创产业拥抱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本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图为四坪村村容村貌(队员王小雨摄)
数字+文创——“柿子”出圈的网络力量
柿子红了,冬日的四坪村也红了。实践队员以“我在屏南有喜柿”活动为切入点,探究小柿子背后所蕴含的大力量,对四坪村数字平台建设情况、数字文创活动举办情况做了详细调研。
柿子的红,红在数字化的文创活动上。正是传统文化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产生的合力,推动了“我在屏南有喜柿”活动刷爆抖音、微博和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为冬日的四坪村带来了巨大流量,成功带红了本是淡季的屏南冬季旅游。四坪村将数字文化建设与文创相结合,推动特色文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使得小小的柿子身价倍增,还迭代出了更多以数字助力的文创活动。
图为四坪村的柿子(源自福建日报)
柿子的红,红在数字平台建设上。四坪村运用“文明龙潭”惠民便民平台、“文创熙岭”微信小程序、“文、商、旅”综合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平台,利用互联网同步打造线上传播空间,推动当地的文创活动实现信息化发展,为“我在屏南有喜柿”等文创活动注入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数字+治理,“柿子”出圈的政府保障
柿子的红,离不开四坪村“数字+治理”的政府建设。在四坪村,一系列数字化应用成为乡村治理的好帮手,使得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探访四坪村书记潘家如,实践队队员了解到了村子的“数字+治理”建设情况。
图为实践队与四坪村书记进行座谈(队员王小雨摄)
一方面,四坪村运用数字平台助力乡村现代化治理。在四坪,游客游玩中遇到困难,小程序上一点就会有专人前来处理;村民家里需要帮助,只要在村民群里一喊就能妥善解决。不仅如此,村子还采用了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村务公开、村财动态,动动手指就能了解清楚,大事小事都可以通过平台办理,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与工作。正是这样政通人和的村子,才能让红柿挂满枝头。
另一方面,“云村民”政策在四坪村落地生根。四坪村推动“云四坪·云村民暨百村数字村民计划”发布会在村子里举行,全国首批“云村民”诞生。据潘书记介绍,“云村民”是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身体力行支持并参与四坪村发展的新村民。他们通过“云团”这一四坪村云村民专属的线上组织参与村庄的运作,保障四坪村数字经济在地化和商业发展的永续性,也为村子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红。
图为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潘征受邀为四坪村1号云村民留影(源自国仁数字公众号)
数字+产业,“柿子”出圈的业态支撑
柿子红了,四坪村民的生活也“红”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乡村村民生活红火、走向富裕的必经之路。实践队围绕乡村数字赋能产业振兴的发展现状进行走访调研,探明四坪村民的生活因何而“红”。
实践队员发现,四坪村积极践行“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将当地特色的水稻、无核柿、水蜜桃、苹果等农产品通过直播进行销售,线上开展产品集中推销,推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四坪村注册“云四坪”商标作为村子的公共品牌,旨在实现文创产业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发展。通过“云四坪”公众号进行宣传推广,使其而为消费者所熟知,从而进一步推动村民增收和乡村文创产业发展。
图为四坪村“我在宁德有亩田”活动宣传栏(队员王小雨摄)
四坪村还推行“我在屏南有亩田”数字认领产业,是“互联网+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的优秀实践成果。据乡村振兴研究院梁莉老师介绍,未来的“我在屏南有亩田”活动,将进一步融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互联网手段,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使得村民靠种一份粮食而获得多份收益,村民的生活也自然会越来越红火。
通过调研,实践队弄清楚了小柿子背后的大力量,更看到了四坪村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四坪村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使得四坪村的人、物、景都越来越“红”。实践队队员希望,数字化工具和平台能成为更多乡村的“振兴法宝”,让四坪村的经验能“红”遍天南地北。
图为实践队与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梁莉老师等工作人员的合影(研究院工作人员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11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