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青州作为一个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为了响应国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4年1月24日,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赴潍坊青州服务实践团来到山东省潍坊市,积极传承和发展青州文化。
脚尖飞舞,灵动千年
青州花毽作为青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州非遗文化的发展,传承青州花毽文化,调研团通过与当地的团委联系沟通联系成功找到青州花毽非遗文化传承人李红老师,并了解和学习青州花毽的历史和制作方法。
李红老师介绍道:“青州花毽已经成为了青州文化的一部分,其招式共有108式,每一式的由来都与当地的文化有关,如果你看一遍青州花毽的所有招式便相当于把青州游览一遍。”青州花毽不仅将青州文化融汇其中,并且已经广泛流传在各户人家,可以是家中的院子、楼房的阳台、活动公园甚至你可能会看到路灯底下会出现摇曳的身影……
花毽中既包含了武术的阳刚之气,又吸取了舞蹈的柔美之姿,灵巧多变、刚柔相继、扣人心弦,人随毽舞、毽随人转,低踢毽如彩蝶飞舞,高踢毽如凌空飞燕。花毽被广泛的人作为健身娱乐的项目,上可至耄耋老人、下可达豆蔻小孩,同时在花毽的制作过程中也蕴含着大智慧,为更好地深入了解花毽的制作方法,实践团员们向李老师请教制作花毽的要点。首先是选择羽毛,为了保证毽子不偏不歪的稳落地,每一层的羽毛须长度一致且对称。然后是制作毽托,用直径十几厘米的圆形皮革做垫,中间穿孔,再用一段皮革作毽绳穿起,配上两个垫片,然后将毽身、毽托用细线捆牢,即做成完整的花毽。“看似件简简单单的一件小事,但是真正的去做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红老师说道。
温润如玉,艳丽多姿
质地嫩润,发墨如油,蓄墨似漆,不渍墨,不损毫,匣藏不干涩,砚内色彩纹理美观和谐,这便是青州红丝砚。具有唐宋时期四大名砚之首、西晋时的“天下之砚四十余品,青州红丝石砚为第一”之说的红丝砚,为重振红丝砚昔日辉煌,使红丝砚在青州大地上神奇复兴,调研团通过与当地的团委联系沟通成功找到青州红丝砚非遗文化传承人赵磊老师,了解和学习红丝砚的历史、特点和雕刻方法。
红丝石制砚极佳,《辞源》红丝砚条:“山东益都出红丝石,石质赤黄,有纹如刷丝,萦绕石面。人琢为砚,名红丝砚。唐彦猷作《砚录》,以此石为上品,苏易简《文房四谱》谓砚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作为“中国红丝砚之乡”的青州并没有开采出大量的红丝石资源,而青州红丝砚正因其石料稀有,大材极不易得,石质细腻温润,致密而坚实,丝纹虚幻神妙,变换无穷。纹理红黄相间,首为唐人所重,继为宋人所崇,推为诸砚之首。
红丝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赵磊老师告诉调研团,红丝砚制作考究,遵循“稳定、协调、匀称”的制作理念,为了精心设计出最佳制作方案,“时作山水、草木人物、云龙、鸟兽诸状”,做到实用与观赏的有机结合。红丝砚的制作技艺大体分设计、裁料、雕刻、上蜡出光四个过程。赵老师也向调研团展示了雕刻砚台所需要的工具和过程,并且向调研团队展示调研团进一步地了解青州红丝砚的历史文化。
通过本次的青州古城之游,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赴潍坊青州实践服务团的队员们对青州的非遗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非遗传承上树立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此外,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赴潍坊青州实践服务团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为青州古城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寻找新的历史机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11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