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学院开展“过新春佳节,传非遗经典”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一幕幕欢快盛大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上映。在2024甲辰龙年新春来临之际,深蓝学院“返家乡”实践团的成员回到家乡参与以“过新春佳节,传非遗经典”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或实地学习、或参观调研、或宣传讲解,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于滚滚向前的时代华章中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族——桦树皮画刻出脱贫攻坚之路
2024年1月25日,庄澜同学在猎民村村支部工作人员介绍下了解了鄂伦春族的下山故事和手工艺品,他说:“我们所在的猎民村是鄂伦春民族领袖人物贵德布和“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葛畏列的故乡。”党和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尽力而为,推动各项帮扶政策扎实落地,取得实效,群众生活得到改善摘掉“贫困帽”,奔向小康新社会。
而后村支部向她展示了鄂伦春族特色工艺品“撮罗子”、“桦树皮画”、“狍皮手套”等,其中桦树皮画被国家认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北方特有的一种工艺品,以中国山水为画,将白桦树上剥落的树皮作为原料经过艺人的精细加工制作而成,以此产生典雅、高浮雕效果的精美树皮画。优秀的文化需要互相交流,工作人员提到最近爆火的被哈尔滨请“下山”的鄂伦春族中有很多人正是从当地过去的,中央大街之行后我们邀请了朝鲜族朋友来到鄂伦春做客,之后跟随朋友到达延边进行文化交流,了解朝鲜族文化,从而实现民族交融、民族一家亲。
(上图为桦树皮画)
台江县舞龙嘘花——龙灯舞出苗汉文化结合之途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开始,贵州省台江县群众就准备着手编扎龙灯,举行一场场盛大的拜年表演仪式。张玉丰同学出身于台江县朗等村,身为苗族的他每年都会参与当地“舞龙嘘花”的活动,今年他作为深蓝学院的一员第一次带着“任务”回到家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观摩调研这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文化习俗。每年每个村和社区都会有一条村民手工制作的龙灯,初七开始每家每户拜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天下太平。等到正月十三时街上便会有舞龙嘘花的表演了,元宵是最热闹的时候,村里的青年用整节楠竹或棕树挖空后制成筒,再往桶内添加火药钢砂等易燃物品,燃放时场面盛大而惊险,在一片电光火石中将新春佳节的氛围推向高潮。
苗族舞龙嘘花习俗于2021年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苗汉文化的结合点,绚丽多彩的表演活动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前来观赏游玩,给人们以观感震撼的同时促进的民族文化交流,带动全县旅游收入。为此,台江县各地还会举办大大小小的龙灯争霸展览活动,张玉丰同学回忆到去年村里制作的一条五十多米长的龙灯就取得了一个奖项。返家乡——传统文化盛装新春佳节
这个寒假,“返家乡”实践团的七名队员们回到家乡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展开实地采访,街头调研,力求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旋律在广大群众中的传唱度,如泰山非遗打铁花、川剧变脸、川江号子、水晶雕刻、青石雕刻等。
郝修然同学在2月15日晚参加了邯郸市景区的春节演出活动,在活动结束后他采访了打铁花师傅的徒弟,了解到打铁花并非都是代代相传,也可以通过拜师学艺来入行。郝修然同学向他们询问:“铁水的温度这么高,会不会将人烫伤呢?”原来师傅们通过将抛向空中的铁水击打成满天星般散开,只要高度足够,铁水在空中时便会迅速降温,掉落在皮肤上时师傅只会感到一瞬间的疼痛,加上日复一日的练习这点疼痛对师傅们早已不算什么。演出现场热闹非凡,前来观赏的游客们欢呼声此起彼伏。 周心睿同学走进社区街道,采访民众对当地特色非遗的了解度,看非遗文化是否能走进千家万户。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相较于造价高的艺术品和难传唱的文化技艺,可以演绎展出的非遗技艺更具流传的广度和深度,如打铁花和川剧变脸这样更为有趣生动的技艺。 在镇里一位婆婆的寿宴里,她看见了川剧变脸作为表演节目登台,唱、舞、转、变,吸引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在活跃现场气氛的同时让大家都能在新春佳节欣赏到川剧变脸的艺术魅力。图中的表演者即增加了收入,又让男女老少都能亲切地接触极具川渝特色的表演,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更是华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非遗文化想要深入普罗大众的生活,必须依赖传承人的辛勤付出和青少年一代的传承宣传,我们需要为中华非遗文化传承谋划一条路,即不忘历史本源之深度又不忘深入人心之广度的发展之路。不论是游艺杂技、传统舞蹈,还是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都值得我们将其发扬光大,向下扎根,向上开花。撰写//周心睿、庄澜
拍摄//庄澜、张玉丰、郝修然、周心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17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