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灯光下的非遗
泰山皮影戏,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泰山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为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泰山皮影戏,曲阜师范大学“寻迹非遗”实践队借助学生家乡所在地传统文化资源和遗产,秉持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育人的理念,于1月28日前往泰安开启了为期五天的参观学习和文化传承之旅。
展示:让皮影文物“活”起来
此次实践队的行动,是为了了解这一古老艺术的现状,并为其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上午,队员们来到了泰山皮影非遗传习馆。在观看皮影戏表演之前,团队采访了泰山皮影戏的传承者闫冬梅老师。在采访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了泰山皮影戏的特点和传承难点,“嘴里唱着词儿,手里拿着人儿,脚上踩着锤儿”是闫冬梅老师口中的泰山皮影的演出方式,它的声腔种类丰富,不仅继承了早期山东皮影的“摩调”,还广泛吸收泰安当地流行的其他民间戏曲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声腔体系。泰山皮影戏属于典型的口传民间艺术,演出没有剧本,演员完全靠记忆表演发挥,其演出剧目较为丰富,尤以《泰山石敢当》系列剧为代表。而泰山皮影戏的传承难点就是“十不闲”,这是中国皮影界最高表演技艺,要求表演艺人必须精通十八般武艺。
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居民的对待皮影戏的热情,他们手把手把耐心的教学社区居民,让每一位对皮影戏感兴趣的人都体会到了皮影戏的不易与乐趣。在以精彩的展览传播这一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让皮影文物“活”起来、如何让观众感受皮影的当代魅力,更是新一代“皮影人”钻研的重要课题。
随后,老师为大家表演了三场精彩的皮影戏,其中《泰山石敢当》最具特色,这部作品用方言唱词,生动诙谐,让观众们深深被皮影戏的魅力所吸引。
对泰山皮演戏的风格特点,对皮影戏的唱腔演奏以及皮影制作程序有一定的了解后,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寻迹非遗”实践队对泰山皮影戏的传承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访问,并在本地社区基层进行宣传。在社区宣传的现场,队员为大家介绍了泰山皮影戏这项非遗技艺并进行了实物展示,在场的居民们都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传承:如何让皮影吸引更多年轻人
泰山皮影是泰安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果,包括生产记忆,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艺术表用等,对理解民族历史,对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本次活动实践对为百姓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打开了一扇近距离感受艺术魅力的窗口。
后继有人是实现非遗活动传承的前提条件,也是让特色浓郁,积淀深厚的非遗文化展现持久魅力的关键所在。在一次次参与,一场场讨论,一系列的活动中,实践队的队员们,既可以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能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
在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质资源,以多媒体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拓展非遗传承的道路。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认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需要新时代的青年用实际行动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延绵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寻迹非遗”实践队,将继续关注优秀非遗文化同时也会大力宣传非遗文化的魅力,带动更多的人关注非遗文化,借用新媒体这条道路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22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