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绘画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文化沉淀,承载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中国古代哲学浓缩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必然渗透着我国古典绘画的内在韵味。本次宣讲,目光每每览过古画,就如同在欣赏着一幅历史长卷,体验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积累下来的艺术底蕴。绘画体现着精神,而精神又融于画中,宣讲过程中尤其能够体会到我国古典绘画中“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等古代重要的哲学精神。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各家在天和人的关系问题上的理论旨趣并不相同,却又都坚持了“天人合一”的逻辑思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及统一,以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儒家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尊重爱护自然界中的万物。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万物平等。庄子强调的这种物我交融的心态,是天人合一状态中最理想的境界。中国古典绘画家历来坚持师法自然,如唐人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记叙张璪作画时“箕坐鼓气,神机始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毫飞墨喷,捽掌如裂”。排除一切烦扰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时,才能做到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石涛的理论名著《画语录》被视为中国古典绘画的经典,他主张“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都是在抒发自己绘画创作活动中的“物化”合一的状态。
“有无相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道家哲学提倡“有无相生”,注重“无”的作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宇宙之本为“道”,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有无相生,不似之似,画家以此来实现对“道”的体验。古典画家不会对物写生,而是不役于物体的外表,在似与不似之间追寻到万物“道”之本源。因此,他们笔下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万物,并不是纯粹的客体,而是一种负载着画家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的自然。如齐白石语:“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形”是气之粗,“神”才是气之精。而这也对绘画的创造性及审美的风格产生影响,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画面赏心悦目固可称为“美”,无限的余韵那才称“妙”,人们往往对那些远远超于物象之表、意趣出神入化的作品给予最高的评价。
“君子比德”,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儒家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不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恪守仁爱的美德。而自然山水滋润着快乐自由的精神,有限的生命需要从无限的自然中找寻生命的意义,以达到内在心灵、精神的和谐。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儒家也有崇素尚雅的审美观念。这些都让中国的水墨画将用墨的深浅浓淡运用到无与伦比的境界,仅靠水和墨、白与黑的简单线条,就表现出了中国古典绘画的精髓。。另外,古代的画作很多还同时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张彦远曾说过: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展开中国古典绘画史,不难发现以道德教化体现精神价值的作品,如《劝诚图》就是表现道德的作品,《操尚图》则是通过自然中的花鸟山水来表现人的道德品质,还有我们所更为熟悉的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体现了中国人高雅圣洁、坚守气节、重视精神修养等审美精神,而古典绘画中的垂钓主题、隐逸主题等体现了君子超凡脱俗、不慕名利的品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23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