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的故事,要从人民公社时期说起。
1958年7月1日,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河南诞生,此后很短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就都实现了公社化。“一曰大,二曰公”是人民公社的特点。
那时小岗是梨园公社严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由于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无法激发村民们的劳动热情,小岗村越来越穷,村民们连最基础的温饱都难以保障。雪上加霜的是,1978年安徽凤阳遭遇了重大旱灾,许多农民不得不离开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出门乞讨。
这一年收过秋粮后,小岗生产队副队长是当时还不满三十岁的曾经在外闯荡并且颇有成就的村民严宏昌。小岗村受灾,全村人都指望着严宏昌能带领大家渡过难关。看着满目疮痍的村庄、看着被贫穷和饥饿折磨得形销骨立的村民们,严宏昌暗中发誓:一定要带大家吃饱肚子。严宏昌明白,造成小岗村多年贫穷的根本原因,正是生产队这种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他向公社提交了报告,希望将小岗生产队划分为几个作业组进行劳作。
40年来,小岗村受到过“发展太慢”的指责,甚至还有种种曲解。敢闯敢试的“大包干”精神是否过时?今天的小岗又有着什么样的时代价值。
“小岗是改革的精神高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包干精神仍然不过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奇认为,小岗“大包干”成功的背后是小岗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是党和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为民精神,这些构成了小岗精神的重要内涵。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关键期,小岗精神仍熠熠生辉,有着非常现实的针对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岗村考察时强调,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已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从当年18位“大包干”带头人到今天小岗新18位致富带头人,两个“18”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改革精神的传承与接力。“40年前,父辈是被饥饿倒逼着变革,今天我们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发展空间,改革的步子迫切需要再快一点再大一点。时间不等人啊!”严余山一口气列了一串早已盘算好的计划:放大小岗品牌优势、增加村民分红、制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打造智能农业……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于小岗是擦亮改革名片之机,更是新一轮发展的冲锋号。严金昌的家里,当年讨饭的花鼓如今成了吸引游客的物件,花鼓唱词也从“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变成了今天“凤阳再不是旧模样,致富的道路宽又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24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