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擎火炬,非遗文化永流传
中国青年网秦皇岛2月5日电(通讯员 张昕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知来才能明去,作为新兴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要担负起肩上的文化传承责任。因此,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文化瑰宝”实践队于寒假期间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实践队员们通过参观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体力行,助力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苦哭长城,诉说缠绵千古情孟姜女传说,也叫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孟姜女传说具有悠久的历史。孟姜女故事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编写,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孟姜女原型杞梁妻,一个是范喜良的原型杞梁,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范喜良在结婚当日被抓去修建长城并累死在了长城边,孟姜女万分悲痛,失声痛哭,哭倒了长城并跳海自杀的悲壮爱情故事。实践队员利用寒假期间来到了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望夫石村的孟姜女庙进行实地调研活动。孟姜女庙是为了纪念孟姜女而修缮的,实践队员们打车来到孟姜女庙,走过了108庙前依山砌筑108磴行人石板梯道,看到了“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闻名全国的奇特楹联,在庙周围的海边实践队员们还看到了海中的两块礁石,是传说中的孟姜女坟。
在参观过后,实践队员们把孟姜女传说制作成公众号进行宣传,借助网络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孟姜女的悲惨爱情故事。图为实践队员拍摄的孟姜女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昕琦供图人有难,方有傩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的娱神舞蹈。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傩舞主要的表演工具是面具,人们借助面具的形状、颜色以及面部神态等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由于傩文化的渐渐失落,许多人误会傩文化是其他文明的文化,但是这正是中华民族表达对生活中困难的反抗的一种独特方式。实践队员在搜集整理有关傩文化的知识后,利用专业知识将其翻译成英语,并制作了精美的PPT文稿,向同学们进行了宣传讲解;与此同时,实践队员们也进行了线下宣传,通过走街串巷讲解向亲戚朋友、邻居进行了宣传,让傩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高的关注度。
历史川流不息,文化代代相传。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通过本次实践,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的实践队员们参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址,学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实践队员们将会继续学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贡献青年大学生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26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