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寄道非遗,泥韵乡采实践队:奔赴聂家庄寻非遗风采,为乡村振兴赋文化之能
中国青年网烟台1月14日电(通讯员 梁志坚高阿妮)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十四五”规划的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迫在眉睫。为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可取之道,探讨非遗光彩重现的优良之策,曲阜师范大学寄道非遗,泥韵乡采实践队的数十名曲园学子于1月11日奔赴山东潍坊高密的聂家庄,以聂家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为主要调查对象展开实地调研,深入接触和了解高密非遗,领略匠心精神和精湛技艺,探索非遗文化之美赋能乡村经济振兴,文化振兴。
拜访传承人家,感受非遗魅力
1月11日中午,调研队到达聂家庄后,首先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聂东传老艺术家的家中。在老人家中,随处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比如泥塑,剪纸,扑灰年画等等。通过老人的介绍,实践队队员们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也了解到泥塑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深受消费者喜爱,但近年来仍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比如,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空间上遇到了困难,愿意来到传承地学习泥塑制作,愿意传承泥塑文化的人愈发的少。疫情对商品市场的冲击,也使得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在市场上的传播遭到了阻碍。一系列困境,使泥塑等非遗的生存岌岌可危。泥塑、年画这一类民族传统手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为我国的乡村振兴赋能,便离不开对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只有在旧的发展模式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初学泥塑制作,品味匠心精神
在老人的工坊中,聂东传老人现场演示泥塑的制作。在老人手中,一个惟妙惟肖的泥老虎很快就出现了,展现了老人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对于泥塑等非遗文化的深切热爱。老人邀请实践队队员来尝试亲手制作泥塑,在队员制作的过程中发现看似简单的的泥塑,实际上每一步的制作都需要制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实践队队员了解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泥塑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迷信产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泥塑的发展。一直到中央挖掘民间艺术,山东省副书记带队专门挖掘,派了技术人员,泥塑文化才一步步重现光芒。对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想要传承好,发展好非遗文化,以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就必须深究其来源,探寻其出路,真真正正的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路径。在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是凭借非遗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一代代继承者不懈的努力,才使非遗文化的光芒没有被淹没。
探讨非遗出路,助力乡村振兴
老人与实践队员分享了他传承非遗文化多年的经验与想法。在泥塑、年华这类需要手艺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非遗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泥塑、年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最大难点和重点都在于宣传,在于知名度的提高。过去,宣传的成本高,途径少,泥塑的发展深受空间的制约。在信息化网络高速发展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非遗文化发展的今天,宣传的成本低,途径多,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扩大泥塑的宣传范围,提高泥塑非遗文化的知名度,使更多人了解泥塑文化,也可以为泥塑文化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泥塑文化长久发展的另一大难题是泥塑等非遗文化的展现形式,在市场中的销路,销量不尽人意。在过去,泥塑的销售主要靠农村集市,或少数人上门购买,销售渠道很少,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泥塑文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进程。而自媒体网络的兴起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网络带货成为了消费者新的根据地,借助网络带货和物流行业的便利,可以使泥塑、年画等优秀的非遗文化更好的在市场中传播与扩散,更好的助力乡村振兴,为经济建设贡献更多活力。
通过此次实践队对聂东传老人的采访,实践队队员深切的意识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经济振兴的深刻意义与价值。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27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