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8日,江苏科技大学深蓝学院“民间瑰宝守护者”文化宣传寒假实践团开展了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采访湖北大鼓传承人吴健、参观秦淮灯彩展示馆,深入了解湖北大鼓和秦淮灯彩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
2024年1月2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文化馆中,实践团成员杨思宇采访了湖北大鼓传承人吴健老师及其搭档陈君老师。作为湖北大鼓的传承人,吴健老师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名文化使者,致力于将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传播给更广泛的观众,以此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陈君老师(左)、吴健老师(中)、杨思宇(右) 实践团成员杨思宇 供图
采访中吴健老师介绍道,湖北大鼓是湖北四大地方曲艺之一,最早由山东流传到湖北,最后在黄孝地区生根发芽。湖北大鼓原称“打鼓说书”、“说善书”,旨在劝人行善、教人们尊老爱幼以及如何做人。1950年,黄陂蔡榨的一位曲艺艺人王鸣乐在电台做节目时将其正式定名为湖北大鼓。自此之后,湖北大鼓的影响越来越大,传播越来越广,至今经过了八代的传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大鼓文化由武汉黄陂、黄冈团风、武汉新洲和武汉市共享。湖北大鼓属于曲艺艺术,借鉴并融合了当地地方戏曲唱腔,融入当地方言,其最大的特点是表演的灵活性,一人分饰多角,在表演过程中任何物品都可以作为道具来表现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唱之前,艺人右手持槌,左手握住云板,有节奏地击鼓,唱时则停鼓击板,在有限的场地表现无限的意境。
陈君老师现场演示湖北大鼓 实践团成员杨思宇 供图
在同一时间的江苏省句容市,实践团成员居冉正在参观句容秦淮灯彩展示馆,馆中陈列着“玉兔灯”、“金鸡和牡丹”等著名灯彩。秦淮灯彩亦称“金陵灯彩”,起源于东吴,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朝,衰落于清末,复兴于改革开放,其历史超过一千八百多年。
“星粲宝灯连九市,水流香毂渡千门。”春节来临,在馆中也可见到市民们为一年一度的秦淮灯会做准备。秦淮灯彩汲取了中国传统纸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艺术之长,在制作中综合木工、漆工、彩绘、雕饰、泥塑、编结等诸多工艺手段。秦淮灯彩的造型大多取自于自然,具有一定的仿生性,再经过手艺人主观的夸张变形使得灯彩在惟妙惟肖的基础上更是增添了民族气息。
人们正在制作秦淮灯彩 实践团成员居冉 供图
非遗保护,关键在人。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认识到,保护非遗不仅仅需要将其传承发扬的传承人,还需要更多欣赏它们的观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面临着困难。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敬畏,精心守护,把非遗完整地交给后人。
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新时代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27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