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学生走访杭州周边,开展“农村养老情况调查”活动
通讯员:王璐 蒋怡宁 顾光同
指导老师:顾光同 蒋琴儿
随着浙江省“民生民意杯”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的召开,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参赛小组以“农村养老”为课题,从农村老年人收入、养老模式及意愿切入,深入杭州周边地区农村,展开走访调查。
养老,一直是个备受关切的民生问题。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就已提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的治国方针。在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养老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亟需被提上议程。
而农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而产生的老年人“留守”、“空巢”问题,不仅使得农村老龄化的水平不断攀高,也导致原有的赡养模式垮塌。此外,经济压力等因素更是加剧了农村养老的难度。
浙江农林大学经管学院参赛小组在顾光同老师和蒋琴儿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讨论,确定方案,并开展调查。小组采用访谈、问卷结合的调查方式,抽调来自浙江省杭州市不同地区的十二个村作为调查样本,按照临安、富阳、余杭、萧山、滨江由近及远的顺序,自7月12日始,展开了为期十天的调研。
7月14日:临安区的陈家坞村
陈家坞村的建筑基本为拆迁后政府补助建造的安置房,整齐划一,密集分布。尽管住房条件相对完善,调查过程中也曾遇到身患小儿麻痹症的老人因没有保险金,只能靠开超市的微薄收入度日。老人聊起生活中的困顿,便红了眼眶。好在老人们相互照应,也减轻了一定的养老负担。时值饭点,一名老共产党员执意要送学生们一捧自家种的小玉米。
7月15日:富阳区的大新村、高阳村
不同于临安陈家坞村的拆迁补助安置房,富阳的村民是传统的散落式分布居住。房屋随地势坐落在村子的各个位置。村中设有老年活动室。夜幕落下后晒谷场上更是聚集了众多老人纳凉、跳广场舞。老人们在配合完成调查问卷后,又纷纷投入广场舞的队伍。
7月16–17日:余杭区的北塘村、良渚村、四维村和长树村
良渚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经济条件较好。但相当一部分老人并没有养老保险。当问及生活来源时,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表示:虽没有养老保险,但自己靠着早年买房投资收入能够生活。暮色四合,行色匆匆的老人们来往于巷子之间,赶着着买菜回家做饭,照顾孙辈。
7月18日:富阳区的杨家村
杨家村地处偏远,青山绿水环绕,环境优美。弯而窄的山路上,车辆几不可见。因为地理位置,杨家村村民多靠山吃山,自给自足。同时,许多村民在家中接手工活补贴家用。村民之间居住的相隔较远,但民风淳朴好客。常有老人热情地请学生们进去吹风扇喝杯水歇歇脚。更有一位年迈的老奶奶,虽无法听懂普通话,但却热心地一路指示方向。
7月20 – 21日:萧山区的东恩村、凤凰村、新富村
萧山老年活动室规模较大,但一些娱乐器材并没有发挥原本应有的作用。老人们聚集其间,多是聊天打牌,打发时光。
7月21日:滨江区的孔家里
孔家里的村民多搬到了套房中,给调查增加了难度。此外,当地还设有敬老院,实行“互助养老”模式。
通过调查,参赛小组对杭州地区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险,老人每人每月可获得一千七百左右的收入,基本能够满足生活需求。而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的老人数目,在调查统计中占比较小。
比起住进敬老院的养老模式,多数受访老人表示,更愿意在家中养老。邻里间互相照应的模式更能为老人们接纳。
老人们日常活动以散步打牌,跳广场舞和抚养孙辈为主。许多老年活动室没能发挥预想中的文娱作用,反而成为打牌唠嗑场所。
完善农村养老,关键在于采用老人们能够接纳的养老模式,并将其落到实处。调查过程中,从老年活动室的建成和医养结合的进步可见,“十三五”推广的互助养老的机制已初见成效。相信全方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目标终能实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5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