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宣传分析中心1937年在《宣传的艺术》中归纳的宣传七大手法,贴标签名列第一,这种手法历史久远且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传统的性别、生肖标签,到现代社会中的“星座”、“MBTI测试”等,(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是一种通过自我问答来确定自身心理偏好的问卷调查)人们总是喜欢用各种方式来给自己和他人贴上标签。在现今社交媒体的浪潮中,这种现象愈加明显,标签已成为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快捷方式。这些标签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但它们也往往容易成为限制我们自我认知的枷锁。
近期,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一项名为“小红书搜索四个关键词”的挑战悄然兴起。参与者通过输入“穿搭、壁纸、学习、风格”这四个关键词进行搜索,每次搜索结果所得到的第一张图,就被认作是参与者的审美和给别人的感觉。许多完成挑战的网友纷纷表示,他们的搜索结果与自己的MBTI人格类型高度吻合,仿佛这些图片就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然而,当笔者将自己的搜索结果与其他网友的分享进行对比时,产生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在多数情况下,网友得到的都是同一张图片。这不禁让笔者陷入沉思:难道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个体,在内心深处竟然有着如此一致的审美和风格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这或许只是我们给自己和他人打上的一个标签。
长期以来,人们倾向于采用各种分类方法以界定自身归属,这在网络时代表现为一种超距离的群体聚合现象。人们往往会按照这种归类所指示的“规范方式”进行表达和行动。然而,诸如MBTI的一些分类方法,本质上仅是一种工具,其提供的信息应被视为建议,而非定义自我、为自我设限的标签。人们不该因自我定位为某一类型而预设行为模式,如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i人”的性格特质,或勉为其难地迎合“e人”的特征。实际上,个体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远非任何集体标签所能概括,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人生使命和长远征程。
但标签的存在,并非全然无益。当面临多样且复杂的标签时,我们应当保持理性和客观,透过这些标签来探寻自身未知的方面或潜在的弱点。以做事缺乏计划性、性格随性为例,这些特点在MBTI测试中常被强调。若我们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以清醒的头脑应对,便能在行动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总之,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应该警惕标签对我们自我认知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的人生应该由自己书写,而非受制于一套通用的公式或标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78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