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关于生命的旅程:医学之外,我们还要学什么?
——浙江大学医学院学生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实践团队
“你所面对的都是生命,而不是一个有着阑尾炎的物体,失去了对生命的尊敬,忘记了来访的病人也有和你一样的灿烂的生活,你终究会成为一个冷漠的医生,这也是作为老师最不愿意看到的。
You don’t see the human as human beings any more. You just see them as somebody with appendicitis. You don’t see them as families and friends and the life outside the clinic. If you lose the touch of that I think it makes you very a cold physician.”
——Dr.Claudia Krebbs
(Claudia Krebs,德国科隆人,MD & PhD,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系统解剖学及神经解剖学负责人,教学科细胞和生理学教学教授,与Pawel Kindler和Majid Doroudi共同创立一年级医学生解剖实验室,开发了一种将解剖学与成像相结合的试点研究,首次提出用3D动画来教导大体解剖,并负责UBC遗体捐赠项目)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每一个中国医学生,在踏入医学院的第一天,都身着白大褂虔诚地宣誓过。在神圣的一刻过后,医学生们平日里更多面对的,是满满当当的专业课表,更是背了一遍又一遍的“砖头”专业课本。而在繁重的医学专业课业压力下,我们日益意识到,想要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甚至一个医学家,人文教育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学校应该用怎样的人文教育形式培养医学生普遍拥有敬畏生命的态度?2017年7月15日始,在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的一个月中,浙江大学医学院实践团队开展了多方面的丰富的实践活动。我们把握在国外生活学习的机会,了解了加拿大医学生培养中的生命教育方式、社会对遗体捐赠以及生命观的看法等等,并进行国内外差异的对比,让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增长了见闻,也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行走着,探索着,不时被感动,不时被震撼:
异国同识,感念人文情怀
7月23日,实践小分队第一次走上当地街头,发放并收集近百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调查了附近居民对遗体捐献的态度。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路人:在周边餐馆就餐的学生、周末散步的夫妇、路边玩耍的儿童甚至是大学教授,他们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总体上,本地居民对我们的问卷调查十分配合。相对而言,同龄的青年更愿意接受调查,更多的共同语言,思想也更开放;而老年人通常会礼貌地拒绝,原因可能是他们会认为我们发问卷时对他们有“针对性”,他们对此存在抗拒心理。从医学角度出发,年长通常意味着更接近死亡,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他们却对“遗体捐赠”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甚至认为这是一个敏感话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当代老人中推行“遗体捐赠”用于医学教育事业的可能性较低。
虽然有部分年长人群对于遗体捐赠的问卷调查存在抵触心理,但年轻群体多持有开放与认同的态度。相信随着时代变迁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和相关意识的加强,人们对于遗体捐赠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而促进医学事业和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
遗体捐献,时刻心怀感恩
UBC body program已经有很长的历史,项目所收到的遗体捐赠主要用于UBC一、二年级医学生的解剖课程,也有一部分会保存下来,制作成样本供以后的研究和特殊的研讨用。“捐赠者主要是希望为科学事业特别是医学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如果家庭中有一个人申请了遗体捐赠,那么经常会出现一个家庭内几个人同时申请捐赠的情况,遗体捐赠很多时候就通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影响而传播出去。” 项目负责人Matthew Tinney教授向我们表达对遗体捐赠如此顺利成功的理解。医疗事业的人文化高度发展,民众感念社会关怀而献身医疗事业,正是依赖医患之间这样双向的互惠互信关系,UBC的遗体捐赠体系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中。
随后UBC暑期夏令营解剖课程的教授Claudia Krebbs将UBC校园内纪念遗体捐赠者的特殊仪式娓娓道来——每年九月于生命科学中心的大厅内,由医学生为主导,自发组织一次特殊的纪念活动来表达对捐赠者的尊重和感恩,捐赠者的姓名被一一列出,学生们吟唱诗歌,弹奏乐曲以表感怀,学校也会寄出信件联系捐赠者家人前来参加仪式。在仪式中,医学生们建立起对遗体捐赠者的尊重和感恩,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情感,并于日常生活把遗体捐赠这一观念宣传出去,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如Winston Churchill所说:我们因所获而得以生存,但我们因所给而得以存在。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个项目中的工作人员对遗体捐赠者的尊敬与感恩,每一个医学上的新突破,或许都与这些捐赠者的付出有关。在未来的解剖课程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时刻怀着对捐赠者的敬意,珍惜、充分利用宝贵的教学资源,练就扎实的本领。
访校友,思医者赤诚
在浙江大学北美校友会夏季烧烤活动上,我们与当地医界杰出的浙大校友交流,从他们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中,体会老一辈的学长学姐们在医路求索中的迷茫和艰难,赤诚和坚定。“我出生的抗战年代,从小就常能看见中国人躺在马路上忍受战争的伤病折磨。”一位90岁的校友老先生这样回忆自己的从医初衷,为国人排忧解难,减除伤病,成为其毕生的追求。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始终被挂念在自己心头,老先生因中央626指示服务广大农民群体而成为第一代乡村社区医生,却不曾抱怨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境遇,扎根自己的专业而认真对待每一例病患,如玉器久经雕琢,终被发掘,成一代名医。
关于生命的旅程,我们前往温哥华总医院,惊讶于酒店式整洁舒适的医院内环境和比国内更细化的分科方式;我们采访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约谈温哥华当地医学生,了解加拿大医学生的完整培养模式,交流国内外的不同,以及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在实践的最后,我们再次思考,除了医学专业课以外,我们还需要学些什么?
人文生命教育在课堂内,更在生活中;我们倡导国内医学院校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生命人文教育,更呼唤广大医学生们自我教育,去学习敬畏生命,去学习尊重患者,去学习如何去拥有一颗“仁心”,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名卓越的医学家。
文/高益祺 黄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9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