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为深入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拾遗”志愿服务队黄石分队走进阳新文化馆,开展学习制作阳新布贴的实践活动,探寻这一古老技艺的奥秘与魅力。
2024年7月13日,清晨的阳光洒在阳新文化馆的建筑上,“拾遗”志愿服务队黄石分队的队员们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敬仰与期待,踏入了这座文化殿堂,开启了学习阳新布贴制作的实践之旅。
阳新布贴是阳新县民间传统实用工艺美术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以民间传说、戏曲人物、动植物等为题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在文化馆的工作室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阳新布贴作品,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工艺精湛,让队员们眼前一亮,瞬间被这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吸引。
负责此次教学指导的是阳新布贴的资深艺人李师傅。李师傅首先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阳新布贴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他讲道,阳新布贴起源于明清时期,最初是妇女们为了装饰衣物和家居用品而创作的民间艺术品,经过数代人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阳新布贴以其独特的剪、贴、绣等工艺手法,将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随后,李师傅开始向队员们示范阳新布贴的制作过程。他先挑选出一块深蓝色的布料作为底布,然后根据设计好的图案,从五颜六色的布料中剪出各种形状的部件,如花朵、叶片、小鸟等。在剪布的过程中,李师傅特别强调了线条的流畅性和形状的准确性,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精心剪裁,才能保证最终作品的质量。接着,李师傅将剪好的部件用浆糊粘贴在底布上,粘贴的顺序和位置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根据图案的构图和层次进行合理安排。在粘贴完成后,李师傅拿起针线,对粘贴好的部件进行缝绣加固,使布贴更加牢固耐用。他熟练地运用各种针法,如平针、回针、锁针等,将部件与底布紧密地缝合在一起,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深厚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底蕴。
队员们全神贯注地观看李师傅的示范,不时地记录着制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在李师傅示范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实践。他们有的挑选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发挥创意设计新的图案,然后按照李师傅的指导,认真地剪裁、粘贴、缝绣。在制作过程中,队员们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布料剪裁不整齐、浆糊涂抹不均匀、缝绣针法不熟练等。但是,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和放弃,而是积极向李师傅请教,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制作方法。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队员们的作品逐渐成型。有的队员制作了一幅精美的花朵图案布贴,有的队员制作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布贴,还有的队员制作了一个富有传统韵味的戏曲人物布贴。虽然这些作品与专业的阳新布贴作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每一个作品都凝聚着队员们的心血和汗水,展现了他们对阳新布贴这一非遗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在制作过程中,队员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阳新布贴制作的不易和艰辛。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雕琢和处理。同时,队员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阳新布贴这一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阳新布贴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它承载着阳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阳新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拾遗”志愿服务队黄石分队的队员们不仅学到了阳新布贴的制作工艺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队员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将继续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积极宣传和推广阳新布贴等优秀的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阳新文化馆的负责人对“拾遗”志愿服务队黄石分队的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他表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像“拾遗”志愿服务队黄石分队的队员们一样,积极投身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夕阳西下,“拾遗”志愿服务队黄石分队的队员们带着自己的作品和满满的收获离开了阳新文化馆。这次实践活动虽然短暂,但是对于队员们来说,却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他们将带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责任,继续前行,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17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