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农遗,“乡”约振兴——河南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调研团探访灵宝后地村明清古枣林
——公共管理学院“豫”见农遗,“乡”约振兴
河南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调研团
指导老师:张建松连俊彩
为深入了解农业文化遗产,探寻乡村建设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调研乡村发展及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豫”见农遗,“乡”约振兴——河南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调研团于7月14日前往三门峡灵宝市大王镇后地村明清古枣林,深入调研珍贵的红枣农业文化遗产,探索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角色与价值。
古枣林语:岁月沉淀的生态佳话
当调研团的车辆缓缓驶入这片古老的土地,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迎接他们的是那片历经风雨、依然生机勃勃的明清古枣林。这不仅仅是一片林地,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上百棵树承载着百年的记忆,默默诉说着时光的故事……从武则天时期修建行宫的辉煌,到岁月的风霜洗礼,这片古枣林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它不仅是自然界的珍贵遗产,也是村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为整个村落增添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生态景观。
古村新颜:红枣产业的创新升级
这座依偎在黄河臂弯中的古老村落,映入眼帘的不仅有绵延的古枣林,更有充满活力的新时代风貌。进入村庄,我们有幸受到了妇联主席焦巧燕女士的热情接待,她向我们全面介绍了后地村的发展现状,详细阐述了大王镇在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从资源整合出发,到村企合作,产业融合发展并举,无不彰显着后地村乡村发展的活力。焦主席还提到,村庄通过与河南百亩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创立好阳河农业合作社,聚焦“红枣+”多元化产业链拓展,对红枣进行深度加工,最终成功研发了枣醋、枣酒、枣茶、枣花蜜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衍生产品,极大丰富了红枣产品的种类,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后地村乃至大王镇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匠心情深:传统工艺的发展初心
从焦主席的口中,调研团了解到,在后地村,邓老板的红枣茶产业以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对现代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经过12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手工操作为主,公司扶持的红枣茶生产模式。随后,调研团找到邓老板进行访谈,她向我们介绍到,村庄的红枣茶从清洗、剪丝、烘干到炒制、包装,每一步都严格遵循传统工艺,确保了红枣品质。尽管面临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诱惑,邓老板坚持使用手工制作,保持产品的独特风味和人文关怀,为当地中老年妇女提供就业机会,从最初的5人合作,到现在带动50余户人家共同发展,彰显着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除了传统的红枣茶,邓老板还不断创新,研发了如姜枣茶等新产品,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谈到未来发展时,邓老板表示,尽管疫情给产业带来了挑战,但她依然保持乐观,相信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红枣茶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豫”见农遗,“乡”约振兴。后地村的红枣产业,正逐渐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市场、传承与发展的桥梁。一天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这次调研收获颇丰,不仅加深了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也为未来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成员们期待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助力后地村乃至整个灵宝市的乡村振兴工作,让古枣林这一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的农业文化遗产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乡村振兴书写新的篇章。
供稿人:李焱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26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