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杏映文化,金叶谱新篇
——公共管理学院“豫”见农遗,“乡”约振兴
河南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调研团
指导老师:张建松 连俊彩
为深化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在乡村建设与保护中的关键作用,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豫”见农遗,“乡”约振兴——河南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调研团于7月11日前往洛阳嵩县白河镇下寺村,对这里的千年银杏古树群落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此次调研得到了嵩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副局长梁启伟、办公室主任王俊峰、股长刘自刚以及站长陶云光陪同参与了调研活动。
历史与文化的守望者
嵩县,这片豫西的绿色瑰宝,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气候类型,孕育了一片片古老而珍贵的树木。这里的古树名木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是文化传承的见证。现嵩县共有24136株古树名木,或独立生长,或成群傲立,被精心记录成长,面向世人。
白河镇下寺村云岩寺区域的千年银杏古树群,67株逾越千年,其中古树最长树龄距今已2000多年,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这些古银杏树不仅被录入吉尼斯纪录,更荣获“中国银杏之乡”的美誉,其文化价值和生态意义,不言而喻。每到秋季,银杏群落便化作一片金色的海洋,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成为洛阳乃至伏牛山区秋季旅游的目的地。
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奏
在嵩县林业局站长陶允光的详尽阐释中,调研团得以洞察到当地政府如何在坚守生态保护的底线之上,如何巧妙地编织经济发展的新篇章。银杏果,那一串串承载着丰收喜悦的金色明珠,在旅游销售的推动下,成为连接游客与这片土地的纽带,讲述着千年银杏的故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树复壮技术研究,更是为这生态与经济双重奏增添了科技的强音。这不仅是对古树生命力的一次深度挖掘,也是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创新实践。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精心的呵护,这些古老的生命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茁壮成长,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这里,生态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而是其坚实的基石。每一次银杏叶的摇曳,每一颗银杏果的落地,都是生态与经济和谐共舞的见证。下寺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尊重自然、保护历史的同时,也能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文化与发展的新引擎
历经十二载春秋,这座小镇以其独特的“千年银杏文化节”,每年吸引着超过10万名游客慕名而来,成为嵩县秋季旅游的金字招牌。借助银杏节的东风,小镇不仅焕发了新的活力,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70多家家庭宾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余名村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之路。下寺村书记向我们传达到,银杏节不仅是一项文化盛事,更是小镇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虽近些年来,受到疫情的阴霾笼罩影响,银杏节的繁荣景象一度受到挑战,游客数量和相关产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尽管如此,小镇并未因此气馁,而是积极寻求转型与创新,努力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对千年银杏古树群落的科学考察,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思考之旅,只要通过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这片古银杏林将为乡村振兴书写新的篇章,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提供宝贵经验。
供稿人:李焱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27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