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讯福州7月16日电(通讯员郑颖)为响应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的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建设,7月12日至7月14日,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赴闽侯县廷坪乡“安宅兴乡”实践队在宋羽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闽侯县廷坪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参观、访谈、调研中领略乡村振兴的优秀成果,探寻内生动力,以行促学。
生态产品催新业,农旅融合助振兴
于廷坪乡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办干事林植郁向实践队详细讲解了廷坪乡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汶合村立足自然禀赋和宋代银矿遗址文化资源,招引落地“绣山花谷”项目,每年吸引上万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塘里村充分利用溪水、古韵、廊桥等自然环境和畲族特色文化,打造“溪塘里美”项目;石洋村引进水蜜桃、百香果、猕猴桃等近十种的水果作物,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推动农副产品种植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廷坪山货”本土特色品牌。廷坪乡融合农旅发展,着手特色优势,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不懈奋斗。
(图为实践队与廷坪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合影。福建农林大学“安宅兴乡”实践队 李嘉祺/摄)
返乡创业显担当,传承创新促振兴
在汶合良地自然村,实践队享受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视觉盛宴。“绣山花谷”花海项目沿溪步道线路种植绣球花100亩,形成了300亩立体绣球花海。山谷之间竟然有一片蓝色的花海,行走在其中,仿佛进入了现实版的“莫奈花园”。
(图为闽侯县廷坪乡良地自然村村长陈宗富带领实践队参观“绣山花谷”花海项目。 福建农林大学“安宅兴乡”实践队 李嘉祺/摄)
作为福建农林大学优秀毕业校友,福州市非遗项目“岁时清供摆件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陈荣顺老师,他同时还是良地“绣山花谷”项目的带头人。陈老师向实践队详细讲解了良地“绣山花谷”花海项目的打造过程,以绣球花种植、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永生花研发生产为主,在充分利用抛荒地种植200亩绣球花的基础上“点绿成金”发展林下经济。
同时,陈荣顺老师从古人智慧中汲取艺术养分,创新传承“岁时清供”非遗技术,自主研发永生花项目,使“清供”得以“永生”。陈荣顺老师返乡创业的经历为实践队员们树立了榜样,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回归故里的乡贤在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些乡贤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通过传承和创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图为“绣山花谷”项目的带头人陈荣顺老师接受实践队采访。 福建农林大学“安宅兴乡”实践队 李嘉祺/摄)
规模种植促发展,产业升级助增收
此外,实践队在村长陈宗富的带领下,走进廷坪荣亮家庭农场。农场种植水蜜桃、芙蓉李面积约180亩,主要通过承包本村农民闲置农地进行规模化种植。荣亮家庭农场因地制宜,将绿色农业、趣味采摘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传统产业”与“新业态”的双线并行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产业振兴是乡村的重中之重,这样的规模化种植,升级了良地村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在良地自然村村长陈宗富带领下参观“闽侯县廷坪荣亮家庭农场”。 福建农林大学“安宅兴乡”实践队 李嘉祺/摄)
乡间调研映村情,政策宣讲解民忧
傍晚的良地村,星灯几盏。“绣山花谷”礼堂前坐满了乘凉的村民。实践队员们对村民进行采访式问卷,了解村民家中宅基地利用情况,聆听村民对良地乡村振兴的展望。
(图为实践队对村民进行采访式问卷。 福建农林大学“安宅兴乡”实践队 李嘉祺/摄)
古村活化现生机,资源盘活促发展
实践队行至闽侯县乡村振兴试点村——塘里村,探寻“空心村”变“宝藏村”的振兴秘籍。塘里山水意境绵长,古朴精致的塘里廊桥如长虹卧波,横跨在溪流两岸,动静交融、相映成趣。
(图为廷坪乡塘里村景。 福建农林大学“安宅兴乡”实践队 李嘉祺/摄)
塘里村网红打卡点“塘里11号”,致力于让游客们感受到塘里的大美风景,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服务业,也吸引了更多旅游企业入驻,让塘里古色古香的新居焕发蓬勃的生机。实践队成员与“塘里11号”网红打卡点带头人郑心校展开夜谈,向他了解建设“塘里十一号”的故事。作为塘里村“回乡振兴第一人”,郑心校也是平日里塘里村的“守村人”。他通过自媒体运营,用最淳朴的镜头,记录下最真实的乡村美景。以旅游产业带动人流,有效推动乡村业态多样化。
塘里村借助生态资源优势,盘活利用存量资源,推动廷坪乡高质量发展。不仅走出一条以休闲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也为其他观望、顾虑的村居在农村产业发展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注入一剂强心剂、服下一颗定心丸。
乡村振兴好前景,奋力耕耘正当时。实践队成员利用专业所学,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为和美乡村建设增光添彩,在祖国的沃土上绽放青春力量,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社会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32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