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学子在新桥街道“爱立方”开展“传承非遗智慧助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4年7月3日,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迎风晨旭团队跟随杨雪老师和杨鸿飞老师在常州市新桥街道“爱立方”工作室开展“传承非遗智慧助残”主题社会实践。
身残志坚的残障人士专注工作
“爱立方”是一个为残障人士提供工作机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中。这里充分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自信和快乐。
走进爱立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工作空间,墙上挂着鼓励的标语。残障员工们坐在各自的工作台前,有的正在操作着特制的机器,有的则手工制作着各种产品。在这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他们或是组装小部件,或是进行包装,或是创作手工艺品。在这个特别的场景中,彰显着残障人士的专注与坚持,他们的工作不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体会非遗香包制作过程
实践活动中,“爱立方”的手工编织负责人袁老师不仅向同学们展示香包的制作技艺,还深入解释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香包既有祛毒避邪的功能,又常被视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因此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选材到制作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图为袁老师讲述香包的制作要点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袁达 摄
在爱立方的工作坊里,袁老师以她的耐心和细致,引导着常工学子们走进香包制作的技艺世界。她手握针线,眼神专注,嘴角挂着微笑,对每位学生都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指导。袁老师从基础的穿针引线开始教学,她的手指灵巧地示范,线头轻松穿过针眼。她强调每一步都要细致,这是制作香包的基础,也是保证美观的关键。在缝制过程中,袁老师耐心地纠正学生们的错误,并鼓励他们慢慢尝试,不得贪快。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学生的信心和对这门手艺的热爱。随着实践的进行,学生们逐渐掌握了缝制技巧,香包的形状也渐渐显现。袁老师的教诲和指导,不仅让这群学生学会了制作香包,更让他们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图为袁老师指导实践成员制作香包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袁达 摄
常工学子借助智能轮椅科技助残
常州工学院嵌入式与机器人视觉协会社团的成员带来了他们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智能轮椅。这个轮椅集成了脑部动作识别和手部动作识别技术,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脑部或手部动作来控制轮椅的移动,操作简便,功能齐全。通过对智能轮椅详细的了解和研究,学生们掌握了轮椅的操作原理、功能特点以及如何进行维护和保养。
图为团队成员调试智能轮椅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袁达 摄
接下来,学生们亲自操作轮椅,体验轮椅的使用感受。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残障人士的困难和需求。包括如何调整轮椅的速度、方向和座位,如何使用轮椅上的各种辅助功能,如电动升降、倾斜等,以确保残障人士能够舒适和安全地使用轮椅。随后他们耐心地教残障人士如何使用智能轮椅,如何通过轮椅上的控制器来驱动轮椅,如何使用轮椅上的各种功能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他们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示范,帮助残障人士逐渐熟悉和掌握轮椅的使用方法。
图为团队成员与残障人士友好交流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袁达 摄
在帮助残障人士使用智能轮椅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更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关怀。
帮助残障人士工作生产线进行物料卸货
残障人士在“爱立方”提供的平台主要参与焊接简单的电路板、打螺丝、装备元器件等工作,内容虽然简单,但多了一份生活保障。学生们陪伴着他们工作,在他们需要时施以援手,当生产中的物资送达,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帮助搬运和整理货物。
图为团队成员帮助残障人士卸货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袁达 摄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了残障人士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的是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合影留念
实践活动接近尾声时,师生们与“爱立方”的工作人员一起合影留念,记录下了这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集体合照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袁达 摄
通讯员 臧桂坤 薛雯丽 张雨杰 赵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32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