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来“客”实践队赴三明市宁化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灿烂文化的生动体现,承载着丰富的民族记忆与文化基因。为助推客家非遗传承发展,7月11日到7月13日,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来“客”实践队赴三明市宁化县,近距离感受客家非遗技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学习。
技艺印记:探访宁化木活字
7月11日,实践队在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雷娜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宁化县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与木活字印刷术非遗技艺传承人邱恒勇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宁化县的木活字印刷术拥有悠久的历史,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少有的保留下来且仍在完整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宁化木活字印刷术是我祖传的技艺,我在做学徒的时候,不是抱着学手艺赚钱的心态,而是带着传承技艺的责任在学。”邱恒勇在面对采访时说道。
通过探访非遗传承人邱恒勇,实践队员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和体验木活字印刷的复杂工艺和精湛技艺。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见证了传统技艺的魅力,更深刻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和社会功能。这种亲身体验和深度调研,激发了队员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更增强了队员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千年传承:寻迹宁化玉扣纸
7月12日,实践队来到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玉扣纸文化馆,与展馆的雷绍球委员共同探讨玉扣纸技艺的传承发展之路。雷委员详细介绍了玉扣纸制作所包含的“砍料、浸塘、剥青、踏竹麻、捞纸浆、焙纸、拔纸、裁纸等”几十道工序,将传承千年的古法造纸技艺再次呈现在了实践队员们面前。在雷委员的讲解下,实践队员对玉扣纸所具备的鲜明特点和辉煌历史,以及现在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创新路径等有了深入的认识,并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积极探讨。
参观玉扣纸文化馆后,实践队员就玉扣纸非遗技艺的传承问题对雷委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现场采访。在采访的末尾,雷委员寄语青年大学生,他指出:“希望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更多地关注我们国家璀璨的非遗文化,能够在假期时间前往基层,加入到我们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中。”
客家祖地:寻根宁化石壁村
7月13日,实践队前往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客家祖地,探访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据记载,自西晋永嘉年间开始,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先民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粤赣结合地,至唐宋间,石壁已经汇聚了213个姓氏祖先数以万计的南迁汉民,孕育形成第一代客家人。宁化石壁作为客家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最原始的客家话从这里形成,最古老的客家民间艺术、山歌、戏曲从这里推出和流传,最古朴的客家服饰从这里产生,最早的客家礼俗从这里延续。在这里,实践队员对客家文化和客家非遗技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进一步坚定了为客家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三天的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们且行且思,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未来,实践队将以本次实践活动为契机,撰写相应的调研报告和论文等,为更好地传承发展客家非遗贡献力量。
文:姜名扬、陈晨铭 / 图:雷娜、陈步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32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