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湘潭大学化工学院赴长沙市浏阳市“浏韵传承”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来到浏阳市小河乡进行实地调研。实践团专访了木活字印刷“益兴堂”第五代传承人吴汉涌先生,了解木活字印刷这一古法技艺在当代社会的现存情况与面临挑战。
(图为吴汉涌先生与实践团成员分享现状)
(图为团队与吴汉涌先生的合影)
木活字印刷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精髓,最开始用于民间族谱的印刷,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封建社会逐渐瓦解,人们宗族意识随之淡化,木活字印刷这一技艺也因此在广大地区失传。据了解,全国现如今只有几户人家还在坚守这一传统技艺。吴汉涌深知,他不仅是手艺人,更是接替祖祖辈辈家业的“守”艺人。
吴汉涌先生现在除了靠木活字印刷维生之外,还靠木雕这一技艺来维持生计。对于将木活字印刷与文创结合这一方法,吴汉涌先生持消极态度。文创产品必须大批量生产,大批量就意味着要机械化,而机械化将让非遗失去其原有的人文内涵;纯手工制作则面临着人手不足,人工成本过高,利润太低这一问题,不得不放弃。现实往往与理想存在冲突与矛盾。
所庆幸的是,国家和政府在非遗保护这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一方面,国家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完善了非遗传承人队伍的建设机制,加强社会对非遗的关注,使非遗生活化,常态化;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保护和传承非遗,2022年小河乡建立并对外开放木活字印刷展示馆,使大众更好地了解木活字印刷的历史。除此之外,小河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严坪完全小学,五、六年级开设了《让木活字印刷术走进课堂》校本课程,实现了将非遗带入课本,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非遗,学习非遗,进而更好地为传承非遗培养接班人。
(图为木活字印刷展馆)
在信息时代,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进行创新和转化,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是必经之路,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份独有的人文温度与历史积淀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不能让“非遗传承”流于形式而丧失了其带来的文化内涵,不能丢失了那些承载着先民智慧与情感的传统韵味。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课题,更是文化传承的灵魂拷问。
我们呼吁每一位社会成员,无论是在政策制定、教育普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让每一项非遗技艺都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以它最真实、最生动的模样,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非遗不仅存活于数字空间,更深深植根于人心,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36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