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 花仕洋:于实践中追寻初心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曾怀抱过初心,那份最初的梦想和信念,在岁月的风雨中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然而,真正伟大的人,是那些能在实践中不断追寻和坚守初心的人。他们不因逆境而动摇,不因时光流逝而忘却,而是在岁月的冲刷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践行初心。他们的故事,如同一本生动的篇章,告诉我们,初心不仅存在于梦想中,更在每一个脚步的足迹中得以显现。
2024年7月5日下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材料与微电子学院)“M+Chip”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对电堆研究室主任花仕洋进行了采访。花仕洋主任长期致力于氢能燃料电池领域基础材料及工程应用研究,为我国氢能燃料电池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采访者1:花主任您好,我们知道您致力于氢能燃料电池领域的研究,氢能作为新兴能源之一,您怎样看待传统的锂电与新型的氢能燃料电池之间的竞争关系?
花仕洋主任:锂电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例如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已经超过百分之三十,特别是随着电动汽车的逐渐发展壮大,锂电越来越占据汽车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同时,锂电池的续航能力已经能够满足电动汽车的需要,因此在续航能力上相比锂电池而言,燃料电池并不占据优势。但是燃料电池具有自身的优势例如轻量化,常常应用于重卡以及储能方面,例如大型的电站、轮船等等。因此在我看来锂电池与燃料电池并不是竞争的关系,相反的二者通常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大型、大功率产业建设中,常常选用燃料电池来降低整体重量以提升效率,但燃料电池只是一个发电装置,仍需要搭配锂电池作为储能装置来进行实际的应用。
采访者2:请问花主任,您是如何走上研究氢能燃料电池这条道路的呢?在这一过程中您的心路历程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花仕洋主任:在我求学阶段时主要侧重于能源动力领域,研究方向偏传统。后来偶然的机会需要解决燃料电池中水热管理的问题,我从能源动力角度切入该问题并逐步开展对于燃料电池的研究。这一过程经历了研究赛道的转换,由传统的能源动力学逐步向新型的燃料电池领域过渡。这一过渡时间段充满着痛苦与艰难:对于新领域的未知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导致在过渡初期十分艰难,在此期间,我通过自学摸索和实践,一步一步的将自己的想法实现出来,久而久之从一个“小白”成长到现在。
采访者3:花主任您作为氢能燃料电池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您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有哪些期许或是建议呢?
花仕洋主任:在燃料电池领域甚至是整个材料领域,我们国家的发展程度与世界先进国家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例如让燃料电池中核心电极的质子膜材料和碳质几乎都来源于进口,国内并未形成大规模的制作与应用。原因是国内部分产品的稳定性并未达到国外商业化的稳定程度,同时从外国进口的测试设备等都是国外二代甚至三代产品,这也是材料受制于人的关键所在。再者我国各个方向,各个领域都应当为材料核心科技的发展提供建设空间,例如政策的支持、人才的培养等等。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除了学习好本专业的文化知识外,更应当注重实践,仅仅通过课本获得的是“死知识”,只有进行深度的思考,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实践复现出来并进行检验才能真正拥有这些知识。
专访结束后,花主任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了公司展厅,一同追溯了CSSC(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能够设计建造符合全球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约要求的船舶海工装备,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作为一个军工企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始终立足于国家战略发展,并结合尖端科技,创造出以福建舰为代表的多项船舶设施,并首次将氢能燃料电池应用于三峡发电站轮船当中。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所学与花仕洋主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到材料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于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更加懂得应当从不同角度、不同格局来认识材料学科,勤于实践探索,力争成为一名真正的材料人。
实践是理论的试金石,是人们将思想和信念转化为行动的桥梁。参与实践的每个人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创造者和见证者。通过实践,探索未知,战胜困难,收获成长和智慧。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珍视自己的初心。本次湖北实践探访了荆楚大地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正是无数这样的散发着光芒的荆楚儿女,照亮了这片大地的壮阔河山。
通讯员:武卓航 刘佳贝
摄影:刘玲敏 刘佳贝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43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