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广东医科大学围龙情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他们前往梅州,探访了著名艺术家林风眠先生的故居与纪念馆,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为当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文化之风。
图1.林风眠纪念馆牌匾——张佳雯摄
早晨,志愿服务队一行满怀敬意地踏入了林风眠故居。这座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宅院,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在这里,林风眠先生的侄女林素玲女士亲自接待了队员们,并深情地分享了关于林风眠先生的点点滴滴。林素玲女士指出,故居内悬挂的那张照片,是林风眠先生离开梅州前留下的最后一张珍贵影像,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背影,更寄托了家人无尽的思念。谈及与叔父的书信往来,林素玲女士感慨万千,她虽与叔父仅有一面之缘,但那些文字间的温情与教诲,如同穿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两代人的心灵。对于围龙情志愿服务队能够来到梅州,宣传林风眠先生的艺术成就与人生经历,林素玲女士表示由衷的欣慰与感谢。
图2.林风眠青年时期在梅州最后一张照片——张佳雯摄
图3.围龙情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与林风眠侄女合照
随后,志愿服务队在林风眠纪念馆内,跟随专业讲解员的步伐,深入了解了林风眠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特色。纪念馆于2020年林风眠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建成,分为两层,布局精巧,内容丰富。一踏入纪念馆,一尊林风眠先生与蔡元培先生的铜像便映入眼帘,两位大师的并肩而立,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艺术与教育的佳话。蔡元培先生作为林风眠先生的贵人,其影响深远,没有他的支持与提携,就没有后来享誉中外的风眠大师。
图4.林风眠先生与蔡元培先生铜像——林宝婷摄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志愿服务队成员们沿着时间轴缓缓前行,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林风眠先生从客家少年成长为一代宗师的传奇人生。6岁开始学画,19岁远赴法国勤工俭学,26岁回国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校长,28岁在蔡元培先生的帮助下创办中国美术学院……每一个节点都闪耀着林风眠先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奋斗。特别是在中西融合绘画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更是让队员们叹为观止。林风眠先生将东方的水墨画与西方的空间色彩巧妙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为中国美术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图5.林风眠生平时间轴——赖昶摄
在纪念馆的二楼研学区域,队员们还近距离观赏了林风眠先生的代表作品,包括那些充满深情与思念的仕女图。讲解员特别提到,这些仕女图的创作灵感多来源于林风眠先生对母亲的思念。他记忆中的母亲,丹凤眼、瘦小身材、长发飘飘,这些形象被林风眠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定格于画布之上,成为了永恒的艺术经典。此外,纪念馆内还展示了林风眠先生早年临摹学习的《芥子园画谱》,这本被誉为“中国艺术界入门教科书”的画谱,见证了林风眠先生艺术之路的起点与成长。
图6.芥子园画谱——林宝婷摄
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内展示的忠孝堂采用了虚实相结合、3D还原的技巧,生动再现了客家传统习俗。上堂悬挂的灯笼,是客家非遗习俗的一部分,寓意着家族的兴旺与传承。这些细节之处,无不透露出林风眠先生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情感与尊重。
图7.忠孝堂照片——张佳雯摄
此次探访活动,不仅让围龙情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林风眠先生的人格魅力与艺术成就,更激发了他们对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热情与责任感。在参观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弘扬林风眠先生的艺术精神,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广东医科大学围龙情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此次探访林风眠故居与纪念馆的行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成长的契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秉承“以传承之韵,护文化之根”的信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51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