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堂融合思政,探索新型课堂模式,织就知识与信仰
为了让“一带一路”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推动区域和全球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构建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经济全球化新格局,充分发挥高校高层次青年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落实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专项行动。7月18日,深圳大学青春无限支教队的队员们发挥自身材料学科的优势,运用“材料特色课堂+课程思政”的授课模式,在广东省陆丰市大安中学教授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织物”历史课,通过讲解中国织物的历史,揭开“一带一路”的序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棉花的国家之一,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织物带到世界各地的重要贸易路线。”青春无限支教队的刘美珊队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中国织物历史讲解课。
在课堂上,刘美珊详细介绍了中国织物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的种类。从商周时期的原始麻布,到唐宋时期的丝绸,再到近现代的棉纺织品,刘美珊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到了中国传统织物的独特魅力。
图为刘美珊队员在支教。何耀嘉供图
刘美珊还特别介绍了几种重要的织物材料:棉花、羊绒和蚕丝。她讲解了棉花在明清时期的广泛种植和使用,如何让更多普通人享受柔软、舒适的棉布衣物。对于羊绒,刘美珊介绍了其细腻的质感和优异的保暖性能,以及在寒冷地区的重要性。在谈到蚕丝时,她分享了嫘祖养蚕冶丝的神话故事。传说中,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她在发现野蚕吐丝后,开始养蚕并发明了冶丝技术,为中华民族带来了美丽的丝绸。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为孩子们增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刘美珊还特别讲述了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的故事。黄道婆是元代著名的纺织家,她通过学习和改进海南黎族的纺织技术,推动了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使棉布的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她的创新为中国纺织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改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通过这些详细的介绍,孩子们不仅了解到不同织物材料的特点和用途,还学习到这些材料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刘美珊还特别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解释了丝绸之路是如何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传到西方,并带回了西方的珠宝、香料和玻璃等。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织物的历史,更理解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图为刘美珊和学生在互动。何耀嘉供图
在互动环节,孩子们对织物的制作过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刘美珊邀请孩子们亲手触摸和体验各种织物,感受不同材质的质感和特点。孩子们纷纷表示,通过这堂课,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了解和学习更多的知识。
刘美珊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还能让他们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未来,她将继续努力,把更多有趣、有意义的课程带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受益。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也进一步加深了青年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意义。通过支教活动,青年志愿者们不仅为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更通过文化传播,增进了城乡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接下来,王凯烨队员以“织物”为主题开设思政课,弘扬“红色纺织精神”助力“一带一路”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他以中国织物为主题,将历史与思政教育巧妙结合,弘扬了“红色纺织精神”。
图为王凯烨队员在支教。何耀嘉供图
在课堂上,王凯烨将“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融入课程内容。他强调,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织物”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红色纺织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千上万的纺织工人以勤劳和智慧,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精神传承至今,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重要精神力量。
在课上,他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贸易,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象征。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通过纺织品等文化符号,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将织物的历史与“一带一路”精神相结合,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传递“红色纺织精神”,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种特色课堂融合思政的教学模式,也是探索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方向。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助于探索新的教育思路,也能通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
本次支教活动,将织物的历史与“一带一路”精神相结合,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传递“红色纺织精神”,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种特色课堂融合思政的教学模式,也是探索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方向。这种课程在前思政在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助于探索新的教育思路,也能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69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