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12日至13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进一步了解湘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湘剧深刻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7月10日湖南工商大学暑期“三下乡”——“涟绿润乡,源艺双兴”乡村振兴促进团队赴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下午3时,湖南工商大学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队抵达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进行“三下乡”志愿活动,旨在了解湘剧故事,传承弘扬湘剧文化,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课程”,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活动开始,涟源市文旅广体局副局长谭迎春、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党支部书记谢国生等热情接待了乡村振兴促进团队一行,湘剧保护传承中心谢国生支书为团队成员们介绍了湘剧的发展历史,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前身为涟源市湘剧院,成立于1950年,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撤销原涟源市湘剧院,整体划转成立了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由原来的55个差额编制单位转为35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时,“涟源湘剧”2009年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被认定为该项目的保护传承单位。
谭局长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湘剧发展的历史、成就以及当下遇到的困难。谭局长在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湘剧发展主要遇到这样几个瓶颈:艺术型人才跟不上需要戏曲专业的人才,老一辈艺术家退休,年轻一代对于湘剧兴趣不够,湘剧人才严重缺失,新生代从业者缺少创新思维、新戏剧缺少创造力,舞美型导演人才不济,同时面临资金跟不上,演艺大型剧目上耗资高,演出戏服维护成本高。
在谭局长介绍完之后,团队成员为湘剧非遗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及意见。
对于解决艺术型人才缺失,与会同学们认为可以通过培养戏曲艺术兴趣班,推动戏曲进校园、戏剧下乡等活动,让戏曲兴趣萌芽在青少年的心田,从而为湘剧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以新“代”老;同时,重视老一辈艺术家的意见和指导,促进以老“带”新,以此达到培育新生代湘剧人才达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的。
对于解决资金缺失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工作,如开创抖音短视频、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账号,来宣传湘剧非遗文化,让大众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体会湘剧的魅力。同时,以宣传的方式,来吸引湘剧爱好者的投资支持,以此循环式发展湘剧,为湘剧非遗传承发展筑牢地基。
对于培养年轻一代对于湘剧兴趣,可以通过制作湘剧非遗文创产品(如:经典人物泥塑、钥匙扣等),并在“湘剧进校园”、“湘剧下乡”等活动时通过邀请年轻人现场加入即兴表演的形式免费发放文创产品,以此调动年轻一辈的对于湘剧表演的积极性。同时,文创产品也可以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售卖,以此增加部分资金支持,并达到宣传湘剧非遗文化的目的。
李乐天老师对于同学们的回答做出总结及升华:对于谭局长指出的问题,可以用“三化”——多元化,智能化,大众化来回答,多元化指的是湘剧表演、剧本形式多元化,可以通过结合动漫、电影等形式来创作剧本,不再仅仅局限于经典剧本;智能化指的是湘剧的载体不再单一仅仅局限于现实的演出。例如,可以通过游戏制作的形式,将湘剧演出导入到游戏剧情中去,拓宽湘剧载体以及传播方式;大众化指的是:通过居民日常的生活来创作剧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众化的目的在于让湘剧的内容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创作出贴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随后,在谭局长和谢支书的带领下,乡村振兴促进队一行参观了湘剧展览馆,谢支书为团队成员播放展示了经典湘剧《烧车御史》,让团队成员对于清朝乾隆年间,涟源人谢振定依法办事,不畏权势的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
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与亲历者。从“黄河落天走东海”,到“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吹面不寒杨柳风”,到“铁马秋风大散关”,有多少壮丽的山河,就有多少豪迈的传奇,有多少伟大的过往,就有多少光明的未来。非遗是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是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是动态的“活的生命体”,对服务百姓民生、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聚焦“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就是为了进一步形成共鸣、达成共识、增进共行,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非遗,让非遗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
团队:资源环境学院 乡村振兴促进队
文:国际商学院 李逢翔
图:资源环境学院 郭嘉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69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