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探秘非遗之美,丹寨古韵薪传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作者:贾子龙 黄雅婷

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贵州省丹寨县“数字技术构建七彩校园,非遗魅力灌溉民族之花”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分别于7月10日和7月11日前往黔东南宁航蜡染基地和丹寨万达小镇学习调研非遗文化,以文化传承不朽,以匠心续写辉煌,在丹寨苗乡中奏响非遗传承的华美乐章。

蜡染,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工艺,昔日称为蜡缬,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似一汪清泉,在历史的长河中汩汩流淌了两千余年;若一朵性灵之花,经过一代代少数民族妇女的巧手培育,竞相绽放在雄奇峻秀的贵州高原上,并且以它那永不凋谢的生命图案,受到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与喜爱……

团队成员与蜡染传承人杨乃金女士合影

7月10日,团队成员对蜡染传承人杨乃金女士进行了采访,在交流中我们得知她自七八岁起便开始学习画图,如今家里的床被和窗帘都由她亲手创作。杨女士提到作为非遗传承人,她由衷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体验了解非遗文化,保护好祖国文明的瑰宝。十四年来,她带领苗寨姐妹们将蜡染技艺转变为增收致富的途径,将贵州民族蜡染产品推广到国内外市场,让蜡染这一原本只属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域的古朴手工艺品,也焕发出亮丽的光泽,逐渐被现代人所发现所认知所欣赏,让这朵原本绽放在黔中大地民族的艺术之花为人称赞。

团队成员学习体验蜡染过程

苗族银饰是苗族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传承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是苗族社会历史记忆的徽记。苗乡有这样一句俗语:“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盛装”。苗族银饰于苗族人而言,犹如水之于大海,必不可少。

团队成员与同学们共同学习苗乡银饰制作

银饰花丝闪金光,非遗传承生辉光,为深入了解银饰的制作过程,团队踏上了前往丹寨银匠村的路程。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示了精湛的工艺技能。尽管现代工业发展迅速,许多地方的传统手工银饰技艺逐渐式微,然而苗族却坚守传统,将这一珍贵的工艺代代传承至今。

团队成员与同学们共同传承苗银非遗技艺

黔东南穆天宏银饰锻造体验馆,是一座汇聚传统银饰技艺的宝地。借助丹寨非遗文化的发展契机,穆天宏等一大批手工艺人改变了人生轨迹,踏上了由小做大、融合创新的多元化发展之路。穆师傅在银饰馆中向成员们展示了一件银质小包,并娓娓道来其背后与女儿的动人故事,亲情的深厚情感为这件作品增添了无尽的价值与意义。制作一件完整的银饰需经过烧火、锻打、打磨等九道工序。四十余载精一技,守护千年银花丝,当银饰最终完成的那一刻,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饰品,更是工匠倾注情感的鲜活艺术表达。

苗银非遗传承人穆天宏先生为团队成员展示苗银制作技艺

在石桥黔山,丹寨古法造纸技艺从大山走向世界。“从几分钱一张没人要,到几元钱一张,天壤之别。”在苗乡造纸技艺传承人的带领下,石桥手工彩纸逐渐有了市场,石桥手工白纸也再次为世人所知。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他们创新出了独特的彩色皮纸,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品牌。使用柞树皮、楮树皮、桑树皮等植物纤维作为主要原料,制作过程包括选料、浸泡、蒸煮、捣浆、抄纸、晾晒等多个环节。

团队成员与同学们共同学习传承古法造纸工艺

一张纸,九代人,古法造纸的非遗传承。团队成员与研学的学生们共同体验古法造纸项目,与传承人交流学习,让古法造纸这株“深山幽兰”尽情盛放,为非遗“绝活”注入青春气息。当纸浆均匀凝结,朵朵花蕊跃然纸上,古法造纸“活化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重新焕发生机。

团队成员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古法造纸工艺

在丹寨县的调研中,团队深入探索了蜡染、银饰和古法造纸等非遗技艺,让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万里蹀躞,路远迢迢,非遗传承道阻且长,仍需非遗传承人和青年一代不畏险阻,踏破坎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们认识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

文源 贾子龙 黄雅婷

图源 陶明宇 曹宇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70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心心相传,让爱遍布星空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或璀璨,或微弱,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存在意义。而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上,特殊儿童就如同那些别样的星星,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生命…… 心语汇梦志愿服务 湖南理工学院查看全文 >>

关爱特殊儿童,用爱温暖心灵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星星,却又似乎与周围的璀璨有些许距离,他们就是特殊儿童。他们或许有着听力障碍,无法聆听这世间的欢声笑语…… 心语汇梦志愿服务 湖南理工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红色岁月映初心,烽火征途铸忠诚|湘科院成功举办红色剧本杀活动

本网讯(记者李嘉瑶丁紫涵)为传承革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推动作用,11月17日下午,湖南科技学院…

红情逸趣扭乾坤,棒影承辉颂党恩 ——土木工程学院举办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

为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意识,以红色文化为纽带,连接过去和现在,并让红色精神内涵深入人心,土木工程学院于2024年11月18日…

青春映廉风,视频传洁韵——土木工程学院举办廉洁教育活动

为建设一个优良学风、校风,锻炼同学们的视频制作能力,提高廉洁教育的普及,土木工程学院传媒部于2024年11月18日在敬本楼举办…

卓越人文|创新艺术形式,传承先辈精神 ——《马兰花魂》舞蹈团队专访

近期,由人文学院舞蹈团指导教师张晓梅携团干部及部分团员共同排演的舞蹈作品《马兰花魂》连续亮相大型舞台,在舞台之上诠释…

人文学院顺利举办第272期博学论坛暨四、六级经验分享会

11月14日,第272期博学论坛暨人文学院四、六级经验分享会于铜盘校区B112教室顺利开展。本次活动旨在帮助同学们充分备考,在202…

最新发布

慈溪方家河头村:守护古韵,传承文明 ——社会实践视角下的古物古迹保护之旅
2024年7月10日起,赴方家河头村实践队前往慈溪方家河头村及其周围地区开展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我们选择了慈溪市的方家河头村作为考察地之一。慈溪方家河头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龙山镇范市南部,自然…
探索阳新文化根脉:学习习俗实践活动引领传统新生
为全面了解阳新文化,更好体会当地风土人情2024年7月9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组织学生前往黄石阳新县阳新文化馆学习阳新风俗,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对阳新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传承阳新文化筑…
武汉学子三下乡:解密自然密码,探寻生命奥秘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19日电(通讯员张梦)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生物,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人类文明的进步乃至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为响应“双减”政策,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激发孩子们对生命…
探寻经典,增强非遗“生命力”
为进一步宣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非遗文化“生命力”,领略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7月10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探寻古溯文脉,感受非遗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团队前往秦淮非遗馆,…
非遗团花寄初心,学堂“阅”享绎童心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15日电(通讯员王涵子)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中,基层社区的文化传承和美育教育往往被忽视。7月15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积极响应国家全面构建“大思政”育人体…
二师学子阳新文化探索之旅:在实践中感受阳新文化魅力
大学生网报黄石7月19日讯(通讯员向兵吴雨婧)为全面了解阳新文化,更好体会当地风土人情,为传承阳新文化筑牢根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于2024年7月9日,组织学生前往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阳新文…
预防溺水,我们在行动
7月18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乡村学校公益书院”暑假学堂“志愿服务团队员在鄂州和贵园社区进行社区支教服务。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安全地享受暑假时光,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乡村小学公益书…
解读《民法典》,护航健康成长
为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增强基层青少年法律意识,2024年7月18日,华师物院四进永和服务队的队员李佳樾在广州市黄埔区永和社工站面向小朋友们开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为《民法典》)课…
“智科共融,文兴社区“ 社会实践队第一次线上会议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科技飞速发展,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功能和角色也在不断演变。现代社区不仅需要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需要提供更加丰富…
重电“萤火虫”三下乡:关注慢性病问题,安享晚年美好生活
大学生网报重庆7月8日电(通讯员佘妮娟何美妍张双磊)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慢性病患者维护和促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