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赴福州市闽侯县社区自然知识科普教育实践队在福州市鼓楼区洪山桥社区活动室开展“生态保护进社区,自然教育我来讲”主题科普课堂。此次宣讲的主要对象为洪山桥社区居民及社区志愿者,活动中,队员用生动易懂的语言讲解野生动物知识,帮助孩子们理解野生动物对于自然与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保护自然的必要性。
实践队队员为社区居民科普介绍翠鸟的行为 杨秀鑫/摄
“大家知道什么是‘湿地’吗?”“谁能来说一说白鹭的特征呢?”队伍的宣讲员向社区听众提出了许多问题,促使大家踊跃举手回答。讲解过程中,宣讲员利用到色彩鲜艳、标注醒目的图片与生动的视频,丰富宣讲内容,增加科普课趣味性,提高社区听众对自然知识的接受度。
除了科普课堂外,队伍还准备了动物手工制作活动,提供各种野生动物拼贴素材供社区居民们选择。队员与社区志愿者一同协助居民们完成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队员们也会同时介绍所制作动物的相关知识——“卡皮巴拉实际上是生活在南美洲的啮齿动物,学名叫水豚”;“金刚鹦鹉分布于中南美洲的雨林湿地地区,它们喜欢成群活动,大多在早晨和傍晚觅食”……
实践队队员与社区志愿者协助孩子制作动物手工 刘田川/摄
一位制作鹦鹉模型的小朋友拿着一块红色的素材不知所措,问道:“老师,这一块应该怎么粘贴呀?”实践队员为其进行介绍并帮助其找到正确的位置贴好。“老师,鹦鹉为什么有腮红呀?”小朋友手中的鹦鹉模型有着绿黄相间的羽毛,红色的脸颊显得格格不入。实践队员解释道:“鹦鹉脸颊上的红色羽毛反映了它们的健康状况和繁殖能力,腮红颜色明亮表明鹦鹉的身体健康。脸颊上的红色羽毛还可以作为鹦鹉的社交信号,用来警告其他鸟类或保护自己的地盘和食物。”听完解释后,小朋友感到十分新奇:“哇!原来鹦鹉的腮红作用这么大!我记住啦!”
除了室内科普课堂,在实践期间,实践队多次组织社区居民走进户外,进行公园野生动物导赏、夜间观察等活动。带领社区居民在周边的公园探索生活中的动物与自然,教授居民们方法,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自然的魅力,用实际行动观察了解生活中的自然。
实践队宣讲员带领孩子们使用望远镜观察 黄筱涵/摄
实践队积极探索青年学子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新途径,响应党的号召,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知识,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科学素养,促进交流为社区注入青年活力。以科普增长居民们的求知欲望和课外知识,在居民心中播下了亲近自然的种子。同时,以青年学子的专业知识与活力赋能校园周边社区文化建设,提升社区整体自然科学知识素养水平,推动福建省自然保护工作的开展。
实践队队员们与社区居民在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前合影 杨秀鑫/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94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