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非遗+“社会实践小队前往湖南省岳阳市非遗工匠城,开启了一场传统文化与手工艺术的深度探索之旅。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之地,“非遗+”小队的队员们首先参观了各类源自岳阳的手工非遗制品,随后通过非遗传承人陈师傅的讲解深入了解岳阳香囊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特色,并亲身体验了香囊的制作过程。
随着一轮骄阳缓缓升起,“非遗+”小队的队员们陆续来到了颇具盛名的岳阳非遗工匠城,很难想象,这座颇有古韵的小城,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传统手艺人对非遗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小队队员跟随着非遗传承人的指引有序的进入工匠城中的非遗展览馆,馆中的展品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厚重的历史气息让实践队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宝库。柜中展览的木器雕刻得细腻精巧,织锦色彩斑斓,每一件都彰显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静雅地诉说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才情与风骨。陶瓷作品的釉色或明丽或古朴,每一件都展现了匠人对火候与泥性的精湛掌控,还有占地最多的岳阳剪纸,它以精巧细腻著称,剪纸上的颜色与图案都显现出地方文化的独特韵味。这些展品不仅让队员们领略了岳阳千年非遗传承史的缩影,更是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非凡魅力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岳阳工匠城内展出的各类非遗制品)
行至香囊制作区,明显的,空气中多出一股艾草香。非遗传承人告诉大家,艾草就是今天制作香囊需要用的香料,但在开始制作之前,需要先了解香囊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唐朝时期,焚香已成为政治及世俗生活的一部分,与佛教的兴盛密切相关。唐代的香囊多为金银制品,做工精细,方便携带,是上流社会男女的时尚饰品。宋代时,香药贸易的繁荣使得香料成为了朝廷和官员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欧阳修的《归田录》中曾记载官员们上朝前须衣物熏香,足见香囊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明清时期,香囊的形制更加多样化,材质和造型更为丰富,从布制到玉雕、金银蕾丝,香囊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被进一步拓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有关于香囊用于治病的记载,显示了香囊在民间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岳阳非遗香囊的历史渊源)
非遗传承人还表示:“尽管香囊价值众多,但若没有巫书林先生清朝时将其药用价值发扬光大,没有像戴芸伊这样坚定想要保护与传承香囊制作技艺的人,这项技术或许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队员们从这番话中体会到了对历代工匠和传承人的敬意,也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责任重大。
在对香囊制作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实践队员们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开始亲手制作香囊。挑选完合适的布料并裁剪得当后,队员们将正方形布对折,按照非遗传承人教授的平针法缝合两边,每一针每一线都要精确到位,以确保香囊的整体美观,最后缝成袋状,缝制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留出开口用来填充香料。填充完毕后,将流苏与袋口一起缝合,队员们便制成了既美观又实用的香囊。
(图为实践队员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缝制香囊)
通过实践,“非遗+”小队的队员们不仅学会了一门技艺,更能体会到传承非遗的艰难。
随着活动结束,队员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尽管作品质量有所参差,但每个人都在他们的作品上倾注了心血,承载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非遗传承人在活动结束时分享到:“通过这种亲手制作和体验的方式,我们的队员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手工技能,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这对他们个人的成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次“绘岳阳香囊,探非遗之韵”的实践活动,不仅让“非遗+“小队的队员体验了传统手工艺的乐趣,更深化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了青春力量。
(通讯员:王琦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04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