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赓续老兵精神 铸牢家国丰碑

来源:石河子大学法学院 作者:关雄天

塔克拉玛干沙漠,横亘于大漠孤烟之上,无垠的黄沙中蕴含着无尽凶险与残酷。寂静苍茫的天地间,生灵纷纷犹如雨后落花,只有那刚解开束缚的勇者,方才能够由心向往,追寻沙海深处的秘境。“沙海老兵”无惧艰险,不避风沙,从青丝到华发,于沙漠中开垦,在烈日下耕种,守一世荒苍,换万世碧顷。

7月14日,石河子大学法学院赴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三连依法治国宣讲社会实践团走进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沙海老兵纪念馆,重温峥嵘岁月,感悟老兵精神。广场中央,一座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巍然矗立,在明媚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

团队抵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 庞永强摄

纪念碑整体由阿拉伯数字4与7构成,代表着47团。纪念碑主体由三部分组成:最上方是一颗金黄色五角星,下面镌刻着一串红色的数字——1949.12.22,铭记着解放军胜利跨越荒漠,抵进和田的光辉之日;中间是一幅金黄色的和田地图,贯穿其中的一条醒目红线记录了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阿克苏出发,徒步穿越被誉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伟大历史路线;最下方是一段对四十七团的演变及解放和田历史事件的描述与致敬的文字。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当年伟大征程的纪念,也是对和平与解放胜利的永恒铭记,表达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牺牲精神的崇高敬意,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生动体现。

走进纪念馆,一张张久远的照片,一件件陈旧的用品,一枚枚熠熠的奖章,都隐藏着一段段历经岁月洗礼,而不被时间尘封的惊心动魄的往事……

持枪握剑,挺进和田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挺进新疆,由359旅改编的步兵五师经过49天的长途跋涉,从甘肃酒泉抵达南疆重镇阿克苏,还没来得及解开绑腿的五师15团1800多名官兵接到即赴和田,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指令。“不能过了元旦,过了元旦,(叛乱)就成功了,只有穿过塔里木。”沙海老兵王传德在生前对着镜头诉说了背后的原委。

渺无人烟的死亡之海,前无路辙,后无补给,官兵们昼夜兼程,风沙无阻。“前面的人不能睡觉,就是后面的人,臂挽着臂,一直跟着就走了。”沙海老兵杨世福如此回忆到。当年不过20出头的战士们18天加急行军790多公里,用打满血泡的双脚征服了死亡之海。“别说咸(盐碱)水了,马尿都喝过,死就死到戈壁滩上,不死到戈壁滩上,爬也要爬到和田去。”沙海老兵王传德满怀激情的说到。1949年12月22日,1800多名官兵抵达和田,翘首以盼的和田各族群众得以解放。

仗剑扶犁,建设边疆

“朔风凛冽横戈峰,寒草凋零寂寞中”。在完成对和田的解放之后,下一步就是在茫茫旷野进行开垦。1952年2月。毛泽东同志向驻疆十几万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从此,这些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的革命战士,征尘未洗,脱下军装就地转业,走向亘古荒原,成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特殊战士,成为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重要力量。

“地开出来以后,把水放进去,水放得多多的,这水就把地里的碱慢慢压到地底下去了。如果不压碱,种上东西就死了。”在恶劣自然环境下,战士们在大漠深处艰苦奋斗,抵风沙,破盐碱,开荒地,培绿植,夏战三伏,冬战三九。

一生都在坚守和奉献的沙海老兵们,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首响彻在亘古荒原中的不朽赞歌,铸就了一番不容后人遗忘的辉煌事业。曾经的荒原,在他们手中蓬勃起锦绣绿洲;贫瘠之地,变为谷物富饶、果实飘香的现代农业胜地。倔强的芦苇棚,墟落的窝子,如今化身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一条条柏油路伸延,高速路密布,军垦新城闪亮绽放。过去如梦的岁月,在他们辛勤耕耘的轨迹中永恒流转。

老兵坚守,世代相承

2020年,留守在四十七团的最后一位沙海老兵董银娃离世,享年93岁,但他的故事永远地留在了这片他最深爱的热土上。1949年12月5日,董银娃和1800多名官兵从阿克苏出发,昼夜兼程行军17天跨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和田,在完成剿匪反特任务后,又迅速投入到生产建设工作中。

环境的艰苦不曾泯志。“每个人分给一大片荒地,一天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干。”董银娃说,在开荒初期,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经常食不果腹。在开荒工作中,人们使用的坎土曼虽然沉重,但用顺手后能够大大加快挖地效率,有“坎土曼开荒气死牛”的说法。多的时候,官兵们一人一天能挖三亩地。董银娃也同样斗志昂扬,未曾懈怠,奋力垦荒。

开荒的战场斗志昂扬。1957年,四十七团从苏联进口了第一台拖拉机,董银娃凭借卓越的工作表现成为团场的首位拖拉机手。“一想到可以开拖拉机,我激动得睡不着觉!”在团党委的殷切期盼与鼓励下,他每天能够乐此不疲地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最多一天甚至开垦了100多亩荒地。驾驶拖拉机意味着与荒郊野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一片荒地上,首先是测量勘探,然后规划,接着拖拉机才能过来开垦。一旦开荒完成,大部队便会迁往新的荒地展开行动,拖拉机手则需转战他处。 “开荒的时候,吃、住都在地里,有时露宿在野外,住在用芦苇搭的棚子里。”对于董银娃来说,荒地就如战场一般,荒地的艰辛,超出一般人的想象,非常人能够坚持忍受。

英雄的血脉世代绵延。董银娃一家四代22口人,其中不少人曾走出新疆,踏上异土,进入大城市,或求学,或经商。但在董银娃的影响下,他们无一例外地最终都选择回到和田,重新肩担起建设新疆的重任。斯人已逝,但意志长存。董银娃老人不避磨难、苦中求乐、夙夜匪懈、朝乾夕惕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新一代青年人投入到建设祖国、守卫边疆的民族重任中,代代延续,接续奋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晌午时分,团队成员们来到“三八线”老兵纪念园。一座座庄严而肃穆的墓碑映入眼帘,其下掩埋的是数百名少早离乡、远征边疆、建设祖国,最后留魂和田的沙海老兵的遗骸。他们将血汗挥洒在战场上,将绿茵播撒在旷野中,最终将身躯永远埋葬在这片热土里。他们的身体已然归入尘埃,但他们的精神与意志却同样融入到了这里的每一片空气里,每一块土地中,世代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子子孙孙,激励着一代代人不断地开拓与进取,守卫与建设。日光倾泻,暖意浸身,团队成员们驻立碑前,闭眼默哀,微风轻过,仿佛带来了老兵们的谆谆低语,向我们讲述那过去的故事……

岁月峥嵘,从军旅到荒地,从青年到苍老,沙海老兵用青春热血书写了一部奋发开拓、矢志建疆的宏伟史诗,创造了一个扎根于荒漠里、绽放在绿洲中的不朽传奇。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沙海老兵精神却早已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编辑:关雄天 张子阳 黄淑娣 刘琪 石琪

文字: 石河子大学法学院赴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三连依法治国宣讲实践团

图片:石河子大学法学院赴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三连依法治国宣讲实践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14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在香榧苗圃中学习

为探究崂山村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并发掘其特色香榧产业的示范作用,2020年7月5日,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探崂山蝶变,索乡村振兴之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在玲珑街道的…… 沈晓帆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访崂山文化,感淳朴乡风

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的深刻内涵,助力乡村振兴,7月6日,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探崂山蝶变,索乡村振兴之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玲珑街道…… 钱思源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探小山村村貌之变

为响应乡村振兴发展和精品村建设等新的时代热点,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探崂山蝶变,索乡村振兴之路”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团按计划,于2020年7月5日,兴致勃勃地走进崂山村,打算对它的“村…… 郦千喜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希望的山村

宁静田园,悠然崂山。七月,浙江农林大学“探崂山蝶变,索乡村振兴之路”社会实践团赴临安区玲珑街道崂山村开展暑期调研实践。车子在村里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行驶,纵目望去,两旁齐列的桃…… 沈欣雨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小山村蝶变的背后,是这样一群人

乡村振兴背景下,曾经经济基础薄弱、脏乱差典型、几乎是街道最落后的村,经过短短几年,就成为了街道先进样板村、跻身精品村建设行列,浙江省临安区玲珑街道的崂山村,是如何实现的?浙…… 沈欣雨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从崂山蝶变中探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曾经经济基础薄弱、脏乱差典型、几乎是街道最落后的村,经过短短几年,就成为了街道先进样板村、跻身精品村建设行列,浙江省临安区玲珑街道的崂山村,是如何实现的?浙…… 沈欣雨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发挥专业优势助乡村振兴,浙农林学子在实践中成长

宁静田园,悠然崂山。浙江省临安区玲珑街道崂山村,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一个小山村的蝶变,成为了街道先进样板村、跻身精品村建设行列。早期村里开始的特色香榧产业,这些年发展形势…… 沈欣雨 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本草社】“药”韵新生,创意“瓶”行——中医药文化创意大赛圆满结束

文字:曹欢尹思图片:张权威尹榆婷审核:唐后媛来源:本草社为传承千年中医药文化瑰宝,让更多人领略其天人合一的智慧、药草…

“魔幻光影 时空之旅” ——宾谦魔术协会开展魔术主题活动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燃”,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四月,为了梳理魔术发展史的核心脉络,展现传统技法与科技创新的碰撞,一场别…

志愿青春暖社区,助理服务筑和谐

近日,桔子洲街道湖大社区、师大社区和新民路社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社区助理”——公管院学子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志愿…

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赴社区宣讲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4月24日电(通讯员汪祥)安徽工业大学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走进阳光雅居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遵义会议精…

星火遵忆志愿宣讲团赴企业宣讲,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企业发展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4月26日电(通讯员汪祥)安徽工业大学星火遵忆宣讲团第9次宣讲活动顺利展开。作为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发布

二师学子三下乡:指尖飞舞,折出精彩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22日电(通讯员陈效霞)为了丰富小朋友们的课程活动,锻炼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7月22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者服务队在仙桃市龙华山街道黄荆社区居委会开展了一场有…
二师学子三下乡:保护环境,人人都有责
大学生网报仙桃7月21日电(通讯员尚嘉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在剅河镇范关村,通过趣味横生的方式,激发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让小朋友们知道保护…
岭南师范学院“自强之心”社会实践队三下乡 | 支教·终章璀璨
在经过12天的教学活动后,我们迎来了本次三下乡支教活动的尾声。在这个充满不舍与温情的午后,我们共同迎来了支教之旅的最后一站——一场汇聚了汗水与梦想的歌声与朗诵汇演。晨曦初破,当第一缕阳光悄悄探进…
淮北师范大学志愿者赴六安市霍山县烈士陵园进行“红色基因深植八皖,奋进五年再启新篇”活
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加深年轻一代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2024年7月17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红色基因深植八皖,奋进五年再…
二师学子三下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盛夏七月,热浪滚滚,武汉的酷暑仿佛与无尽的热情一同涌向了仙桃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带着对留守儿童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坚定承诺,于7月10日踏上了前往仙桃…
探红色足迹知党史,承红色基因立志向
为铭记革命历史,弘扬爱国主义,2024年7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穆清社会实践队来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参观学习。赓续红色血脉,缅怀革命先烈。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展区被划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分别…
山东学子三下乡|红色薪火同筑梦,滇鲁情深共传承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怀揣着热情与憧憬走近彩云之南的花团锦簇,7月16日,山东女子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大兴镇小凉山学校开展“心手相牵共话成长”红色宣讲…
悦纳自己——从《情绪特工队》出发查阅心理
为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合理管理情绪、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心,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7月22日下午,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豫你偕行,烛光辉映”支教团队赴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南寨镇中…
党旗飘扬,民族团结“同心花”常盛开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习民族团结进步新范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河子大学法学院赴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三连依法治国宣讲社会实践团前…
探茶发展之路,兴茶文化之途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