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近些年来,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为响应国家宣传非遗文化的号召,7月21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院赴长沙实践团来到恒达社区,宣传并推广两项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缠花与绒花的制作艺术。
缠花与绒花,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缠花,以其精细的缠绕技艺著称,花瓣层叠,色彩斑斓,仿佛是大自然中花朵的精致复刻。而绒花,则以其独特的绒质感与丰富的造型闻名遐迩,不仅美观大方,更蕴含着吉祥富贵的寓意。两者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审美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
缠花的起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那时它已作为宫廷贡品,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其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需经过选材、设计、裁剪、缠绕、固定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都需匠人精心雕琢,方能成就一朵栩栩如生的缠花。而绒花的历史同样悠久,其制作工艺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民间婚嫁、节庆等场合不可或缺的装饰品。绒花的制作材料多为蚕丝等天然纤维,经过染色、梳理、编织等工序,最终形成一朵朵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绒花。
非遗文化宣传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不仅为社区居民们带来了精美的缠花与绒花作品,还带来了制作材料,让居民们体会到自己动手的乐趣。制作缠花,需先将彩纸或丝绸裁剪成细长的条状,然后运用巧妙的缠绕手法,将这些材料层层叠加,形成花瓣的形状。接着,将这些花瓣逐一粘贴在花蕊周围,通过精细的调整与固定,才算完成。整个过程既考验耐心与细心,又需要匠人具备独特的审美与创造力。
而绒花的制作则更为复杂,需先将蚕丝等天然纤维梳理成细长的绒条,然后通过编织、缠绕等手法,将这些绒条塑造成花瓣、花蕊等形状。在制作过程中,还需不断调整绒条的密度与颜色搭配,以确保最终成品的美观与和谐。虽然初次尝试并不轻松,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让居民们乐此不疲。
回望这段充满汗水与欢笑的旅程,非遗文化宣传社会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深感自豪与满足。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携手并肩,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华文明的瑰宝永远闪耀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34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