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青年学生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号召,七月八日,滁州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组织了一场以“青春筑梦非遗”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农村、社区,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让更多人知道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活动中,主要参加了南谯民谣、马厂羊肉面、凤阳花鼓三大非遗项目。
马厂羊肉面:品味非遗美食,助力乡村振兴
首先,实践小分队前往全椒县。“未入其门,先闻其香”,小队成员闻着味就来到了马厂羊肉面馆。在与店老板的访谈中,小队成员发现,师傅已经从事马厂羊肉面十余年,在这十年里碰到的风风雨雨都没能让他放弃继续做面,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有人继续继承他、学习他的技术,让马厂羊肉面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了解,马厂羊肉面制作技艺在2022年入选了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全椒县的一张闪亮名片。
南谯民谣:唱响乡村新风貌
接着,小队成员来到了南谯区文化馆,探寻南谯民谣。初进入文化馆,伴随着南谯民谣的声响,脑海中呈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谯民谣曾风靡一时时候出现的“十里秧棵百里歌,唱起山歌做生活”的动人景象。欢快的语调使人身心愉悦,亲民的歌词雅俗共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南谯民谣的传承一度面临困境,传唱者寥寥无几。南谯民谣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能促进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但是传承好、发展好、保护好南谯民谣成了现在的一大问题。
凤阳花鼓:舞动乡村新气象
最后,小队抵达凤阳县。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到凤阳花鼓起源于明代,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建国后,凤阳花鼓进入北京怀仁堂进行演出,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周总理亲切地称其为“东方芭蕾”。2006年5月20日,凤阳花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参观,小队成员又一次领略到了凤阳花鼓的魅力。
此次“三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村地区播撒了非遗文化的种子。通过传承南谯民谣、马厂羊肉面、凤阳花鼓等非遗项目,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小分队成员们了解了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深刻感受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队员们纷纷表示,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勇担时代重任,争做有为青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47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