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非遗黑陶映辉煌,文化守护在路上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陶器归社会实践团

中国青年网菏泽7月20日电(通讯员:李晓雅)近年来,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增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日照黑陶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曲阜师范大学“陶器归”实践团于2024年7月6日在日照市开展实地调研和文化交流。在探索日照市的黑陶传承与非遗文化的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一千年工艺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

踏入日照市博物馆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世界。随着脚步的深入,历史的尘埃在光影交错中缓缓落定,仿佛每一粒微尘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眼前,一幅幅关于日照黑陶的辉煌画卷徐徐展开,它们如同时间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艺术与文化气息的古代社会。日照黑陶是山东省日照市的地方传统技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以龙山文化时期最为著名。这种陶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著称,被誉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日照黑陶具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其制作工艺精细,尤其是蛋壳黑陶高柄镂孔杯,更是制作工艺的巅峰之作。在博物馆的展品中,既有古朴典雅的日用器皿,展现出古人生活的智慧与情趣;又有造型奇特、寓意深远的艺术雕塑,让人不禁感叹匠人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与丰富的想象力。在这些展品前驻足,我仿佛能听到远古匠人敲打陶轮时沉稳有力的节奏,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不懈探索。黑陶的每一寸肌理、每一道刻痕,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汗水,是他们对美的极致追求与深刻理解的体现。这种匠人精神,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文化的尊重与自信。

进入日照乡村的传统黑陶工坊,仿佛穿越时空,我看到了那些手艺精湛的工匠们正在手持工具一丝不苟、默默地为黑陶注入新的生命。在工匠们的指导下,我们亲手体验了黑陶制作的基本工序,从揉泥捏陶、拉坯造型到刻画纹饰,每一步都极需细致和耐心。在制作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这项古老工艺背后蕴藏的文化深度和精湛技艺。黑陶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生活方式的表达,它如同一座文化大厦,承载着日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与工匠们的交流,我们深刻理解到日照黑陶作为非遗文化的珍贵性和传承的重要性。工匠们不仅传承了祖辈留下的技艺,更在不断创新中使黑陶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将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出了许多创新设计,拓展了黑陶的应用领域,使其既能传承文化,又能赋予经济价值。这种融合创新的精神,正是日照黑陶能够在当今社会中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日照黑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继续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深入挖掘黑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就一定能够让这项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回望来时路,日照黑陶以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过去与未来的故事;展望前方,我们满怀信心与期待,相信在非遗文化的滋养下,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日照黑陶,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这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我们每一个实践者的责任与担当。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和支持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将黑陶非遗文化的基因深深植入人们心中,让其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48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古韵今风相辉映,珐琅非遗焕新彩

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14日电(通讯员孙乐雨)在数字化席卷浪潮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1月1日至2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凤彩珐琅实践…… 十九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沉浸珐琅文化,品味艺术精髓

中国青年网烟台1月13日电(通讯员吴俊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活动切实把中国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相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新活力。…… 十九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新媒赋能凤舞彩,珐琅传韵展华章

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13日电(通讯员董春成)珐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金属装饰工艺,又称“佛郎”“法蓝”。珐琅工艺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精湛的技艺,至今仍然在现代设计和艺术中占…… 十九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探寻珐琅技艺,传承匠心精神

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14日电(通讯员赵雨轩)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凤彩珐琅实践队借助新时代媒体之力,推动传统珐琅工艺文化蓬勃发展。珐琅工艺,技法精湛,是承载民族记忆与智慧的文化瑰宝…… 十九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非遗技艺绽光彩,文化之美咏流传

非遗技艺绽光彩,文化之美咏流传(通讯员:崔金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每…… 十九 “拾遗薪继·技美异乡”实践团查看全文 >>

古韵今风共存,非遗文化永续

古韵今风共存,非遗文化永续(通讯员:关晓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瑰宝,其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进国…… 十九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守护千年技艺,传承非遗文化

守护千年技艺,传承非遗文化中国青年网日照7月15日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它们不仅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更是先人智…… 十九 “拾遗薪继·技美异乡”实践团查看全文 >>

守护文化遗产,共筑精神家园

守护文化遗产,共筑精神家园(通讯员:孙乐雨)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点点繁星,照亮了人类文明的浩瀚夜空。它们不仅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更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如同一座座桥…… “拾遗薪继·技美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寻迹国安路 吾辈再长征” 社会实践队队员 王凯

寒假期间,“寻迹国安路,吾辈再长征”社会实践队的队员王凯前往烟台杨子荣革命纪念馆参观,追随先烈足迹,感悟先烈精神。活…

古韵今风相辉映,珐琅非遗焕新彩

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14日电(通讯员孙乐雨)在数字化席卷浪潮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时代…

沉浸珐琅文化,品味艺术精髓

中国青年网烟台1月13日电(通讯员吴俊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活动切实把中国传统文化同当代社…

书香满园 志愿同行

在全民阅读的时代浪潮中,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承载着传播文化、启迪智慧的重要使命。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寻杏坛校…

曲园学子社会实践:文化古韵延千里,二七精神传万家

二七纪念塔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是中国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象征。同时,“二七精神”作为红色基…

最新发布

龙腾童心绘红旗渠—共筑精神家园
清晨,微风轻拂,阳光正好,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红旗渠精神的崇高敬意,我踏上了前往龙腾社区的路途。心中既有对即将开展的“大手拉小手,共绘红旗渠”活动的期待,也有一丝紧张,毕竟这是我第一次…
破工展技巧,剪纸显风华
鄂州7月27日电(通讯员陈思阳)7月9日上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在鄂州鄂城区吴都小学开展鄂州雕花剪纸非遗技艺学习,在非遗剪纸工作室的桌子上,摆放着团队成员昨天小试牛刀的作品。今天曹小…
【信息学院】实践团领航童心 绘星球粘土共筑梦
武科大网讯(通讯员陈佳音)7月12日,我院“智行筑梦”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黄梅县刘塘社区开展了一场星球粘土画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创意粘土画的形式,带领小朋友们走进神秘的太空世界,了解太阳系及其星球…
【信息学院】实践团导净水路 童心探秘实验行
武科大网讯(通讯员陈佳音)7月9日,在刘塘社区“暑假学堂”爱心托管班内,一场净水实验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儿童的参与。此次活动由我院“智行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精心策划并全程指导,旨在通过实践教学的方…
弘扬中华文化精髓,缔造辉煌历史篇章
(通讯员:李婧妍)日照黑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美的艺术造型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携手普法进乡村 共建防诈新天地
携手普法进乡村共建防诈新天地——巢湖学院赴霍邱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农村地区也呈现出多发态势。为了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
麦田里的彩虹——扎染艺术之旅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夏天,我有幸作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参与了陈场镇一小的扎染课程教学。这不仅是一次对孩子们进行艺术启蒙的旅程,更是一次自我心灵的洗礼,一次深刻的社会实…
二师学子三下乡:学习绿色手工卷卷画
大学生网仙桃7月26日电(通讯员苗樊)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志愿者们于7月26日在仙桃市西流河红光村为孩子们带来一节生动有趣的绿色手工卷卷画,在课程开始初期,孩子们对这…
阳新布贴得新生,二师学子热情参与学习体验
近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组织学生前往黄石阳新县阳新文化馆学习阳新布贴文化。…
赣江之滨,璀璨南昌
2024年7月8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椽承社会实践队来到了秋水广场进行调研。秋水广场,其名源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仅寄托了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也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