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暑期“三下乡”: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脉络
千年山哈,盘弧传说演化音族的由来,一首高皇歌唱出畲族的故事。百年以前,畲族支系迁徙云梯,落脚千秋,勤劳耕作,繁衍生息。1956年,畲族被正式确认为少数民族之一,1992年云梯畲族乡设立,安徽唯一、全国至北。云梯位于宁国东南部,四村六千余人,其中畲族人口占30%。古云梯,历为商贸重镇、兵家重地、人杰地灵、状元故里、物产丰富。今日畲乡,宜居宜业宜游,面积52平方公里,体量虽小但不弱,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名族乡场中位于前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于全市偏上,远高全省平均。离市区50余公里,离城虽远但不偏,是宁国融于杭州都市圈的“桥头堡”。一、畲族概况 畲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频繁迁徙的民族,他们自称“山哈”或“山达”,意指山里人或居住山里的客人。元代以来,“畲民”逐渐被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普遍出现在汉文史书上。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畲族确定为统一的民族名称。目前,我国畲族总人口746385人 (2020年 ) ,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 (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福建省有375193余人, 占畲族总人口52.87%; 浙江省 有170993人 ,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4.01%; 安徽省的畲族人口约13953人。
图为云梯畲族文化展馆内景观
二、政策推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实现共同富裕一脉相承、相融互促。共同富裕的主战场在乡村,突破口也在乡村,我乡要紧紧围绕建设南京杭州都市圈“生态康养后花园”的畲族风情小镇发展定位,突出建设“特色农业示范乡镇”及“畲族乡村风情体验旅游示范乡镇”两条主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下,以“共”为笔,交出畲乡富裕新“答卷”。近年来,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和民族政策推动畲乡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构筑“多彩云梯、和美畲乡”的美丽画卷。民族风情,乡村旅游,充满惊喜和魅力。
三、社会事业
畲乡卫生院、敬老院、小学教师周转房、畲族中心小学塑胶运动场、中心公墓等投入使用。全乡4个行政村,各有2个完成省级和宣城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先后实施多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立常态化环境保洁机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畲族风情园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成功申报畲族山歌、畲族婚嫁和畲族红曲酒等三项省非遗,组织编制《安徽畲乡文化集锦》和《云梯畲族乡志》。每年举办“三月三”文化节,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助推民族乡村的旅游推介。编制了《说畲语》、《唱畲歌》教材,畲族中心小学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建成2000余平米的安徽畲族文化交流中心,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主要村组道路实现亮化、绿化工程,各村都新建了村级群众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文化书屋等,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完善了村级服务设施。千秋畲族村、云梯村先后纳入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白鹿村、毛坦村作为宣城市级中心村建设提升工程。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力量完成了集镇乱搭乱建拆除、吴潜文化广场、老街改造、特色路灯改造和污水处理及管网延伸和民俗文化墙等建设项目。积极争取省环保厅、水利厅、财政厅等单位支持,先后实施了环境污水处理工程、问题村整治工作、水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千秋小流域治理等工程。 2009年,千秋畲族村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建设试点,在村口建造了特色村寨门楼,村庄道路沿线农户住房按照民族风格进行了改造,对有历史价值的民居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在中心村建设了畲族文化墙、畲族文化活动中心,发掘、整理、展示畲族文化。2014年被正式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成为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图为村委会高主任向我们讲解畲族特色
四、支柱产业
云梯畲族乡森林资源丰富,笋用竹、山核桃等已成为主导产业,畲乡大力推行运用规模经营和庭院相结合模式,将笋用竹从庭院内拓展出来,进行成片开发,按照山顶戴帽子,山展种植经济林,山脚种植笋用竹的布局开发高效林业。1990年被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国家农业部授予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经过多年发展,畲乡笋用竹面积超过20000亩,年产竹笋干约70吨, 产值500余万元; 山核桃面积14000亩, 其中挂果面积13000亩,盛产期面积8000亩, 年产山核桃(干籽)约250吨, 产值1300余万元, 林业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图为云梯畲族乡街道景观五、旅游发展 作为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近年来,畲乡依托自身独特的民族优势和生态优势,彰显畲族文化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现全乡拥有AAA级景区一个,千秋关、比照AAA标准打造的花溪谷,还有千秋激浪和将军关两条漂流等多处景点,是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和安徽畲族风情旅游小镇。组建“畲乡人家”农家乐集群,拥有农家乐55家, 标准床位1800余张。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以及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民收入由依靠农特产的“单一型”向以农特收入、经营收入、务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复合型”转变,2018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36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500元。2018年接待游客18余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6500余万元, 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保持20%的年增幅。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图为三下乡团队成员直播宣传当地农产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两山”理论,推进乡村振兴,深植畲乡群众心间,全乡各族人民正在不断奋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拓展全域旅游,坚定探索农村综合改革之路,让畲乡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真正实现农村充满活力,农村成为向往。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民俗风情是畲乡的符号,绿水青山是畲乡的底色,民族团结是畲乡的传统,旅游集散是畲乡的定位,乡村振兴是畲乡的目标,敢于改革、善于创新,勇作先行者和示范地,一任接着一任,必将促进安徽畲乡的蓬勃生机和美丽前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59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