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马鞍山7月14日电(通讯员 蔡俊康)7月14日,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忘苦难记忆,砥砺复兴之志”团队来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天空灰蒙,细雨如织。即使出行不便,仍阻挡不了游客对历史的探寻和对和平的追求。轻微细雨,淅淅沥沥,与远处偶尔传来的低沉钟声交织在一起,为这场参观增添了几分庄重与肃穆。人们或三两成群,或独自前行,脸上写满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和平的向往。
(图为参观团队进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中国青年通讯员 蔡俊康 供图)
铺满鹅卵石,寸草不生的墓地广场与旁边生机盎然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每一块鹅卵石都象征着遇难同胞的皑皑白骨,这是“死”。旁边绿草如因,生机勃勃,这是“生”。生与死的主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仿佛是在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和平与战争之间的巨大鸿沟。许多游客在这样的对比中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们或许在思考那段黑暗历史背后的原因与教训,又或许在缅怀那些无辜受害者的悲惨遭遇。
(图为参观群众为死难同胞献上的白菊 中国青年通讯员 蔡俊康 供图)
白菊,以其纯洁无瑕的姿态,成为了对逝者最深切的缅怀与敬意。每一朵白菊,都像是一份心灵的寄托,轻轻放置在墓碑前,仿佛在向那些无辜的生命诉说着这个世界的温柔与哀悼。在这片铺满鹅卵石、寸草不生的广场上,白菊的绽放成为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它们不仅装点了这片死寂之地,更点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光。它们提醒着每一个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光明与希望存在。
(图为团队队员在参观历史图片和物件 中国青年通讯员 蔡俊康 供图)
“我说,这是最后一次的眼泪了,哭泣是一件很可羞耻的事。这里躺着一具一具的血腥的尸体,那里躺着一堆一堆的建筑的余烬……”。这是巴金先生对日军侵略暴行的无可遏止的揭露与控诉。这里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陈列以及场景复原等多种方式,全面而生动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场景。游客们看到了日军暴行的铁证,听到了幸存者的痛苦回忆,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残酷。当看到“被日军屠杀的尸体堆积如山”这样的描述时,内心无疑会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撼与悲痛。这种残忍的行径是对人类尊严和生命的极度践踏。
每一个驻足的游客,无不露出惊愕,失神,愤慨的状态。整个参观过程中,游客们保持了高度的专注和尊重,没有过多地发表个人情感或观点。每位游客静静的驻足,他们愿意花时间、用心去感受这些照片所传达的信息,而不是匆匆一瞥便离开。他们愿意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去体会那些无辜生命的消逝,去想象那些饱受战争摧残的人们所经历的苦难,通过这些照片来客观地了解历史、认识真相。这些照片成为了他们心中对日本战犯控诉与谴责的载体,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那样: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图为描述南京大屠杀场景的油画 中国青年通讯员 蔡俊康 供图)
在即将结束这次深刻的历史之旅时,走向出口时。游客的目光被一幅震撼人心的油画所吸引,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这幅油画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深沉的笔触描绘了那场人类浩劫的惨烈场景。画面中,绝望的眼神、无助的身影与残垣断壁交织在一起,让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场灾难的沉重与残酷。
在油画的周围,还精心悬挂了数只和平鸽的模型。这些洁白无瑕的鸽子展翅欲飞,象征着和平与希望,与油画中的悲惨景象形成了鲜明而深刻的对比。和平鸽的存在,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无论历史曾经多么黑暗,和平与光明终将到来。
这一刻,油画与和平鸽共同构成了一幅寓意深远的画面,提醒着每一位游客: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珍惜和平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请带着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对和平的坚定信念,继续他们的人生旅程。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65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