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缅怀之心,铭记历史之痛,2024年7月4日,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暑期实践队共同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团队成员访问前来参观的游客,了解到他们在此认识到了日军的暴行,敬重革命英烈的无畏精神,以及体会到前来的诸位中国同胞的爱国情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一座遗址型纪念性历史博物馆,该馆是为了纠正被日本扭曲否认的历史以及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同胞而建,同时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时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碑 安徽工业大学通讯员 孙富贵 供图)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中国南京实施的大规模屠杀事件,给无数无辜的中国同胞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和纪念,不仅是悼念遇难者的场所,更是历史教育和和平宣传的重要平台。
踏入纪念馆的那一刻起,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沉重而庄严的气息。实践团成员们首先来到了雕塑广场,目睹了很多遭受列强无情暴行摧残的国民石像,绝望的母亲,死去的孩童,垂死的老人,这些扭曲的雕像无声地呐喊,都让他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惨痛,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无声地诉说着战争带来的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特别是那座高12.13米的主雕塑《家破人亡》,更是让人感受到母亲失去孩子后的无尽悲痛,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进入正门后,实践团成员看到了代表三十万遇难同胞的三十万颗石子,他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这个数量的震撼,还有弱国弱民的受屠的无助,参观者无不面色凝重,神色哀恸。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外雕像 安徽工业大学通讯员孙富贵 供图)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进入纪念馆展厅,开始了他们的历史之旅。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毫不掩饰的揭露了这段血腥罪恶的历史。馆内展出的每一幅黑白照片、每一件历史遗物,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血与泪的历史。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过程到影响,从幸存者的口述历史到国际社会的反应,每一个细节都让人震撼不已。在“12秒空间”里,伴随着低沉的钟声,每过12秒就有一盏灯光熄灭,象征着一名无辜生命的消逝,这种直观而震撼的方式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战争的残酷。
馆内还陈列了大量侵华目军遗留在屠杀现场的证据,曝光了当时日本方面的报刊杂志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实报道,展示了大量不清晰但震撼人心的纪实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著、图书、报刊,至今存在的1000多为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事物。实践团成员们亲眼看到被屠杀者的人头挂在匪徒的刀尖上,看到曾染满鲜血的兵刃和机枪。甚至,考古人员部分发掘了当年万人坑的遗址,同胞扭曲碎裂的骨殖也在幽幽诉说着他们生前的痛苦遭遇。幸存者泣血的语录、诉说暴行的新闻稿件,锈迹斑斑的凶器都铿锵有力地佐证着侵略者矢口否认的暴行,也切实呈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痛历史。每一样展品,都是一段血泪交织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无情与和平的弥足珍贵。参观到这里,成员们举头看到赫然的几个大字“通难者300000”,他们心中难以平静。三十万再也不是一个数字,这是三十万的生命,三十万的同胞。
(图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语录 安徽工业大学通讯员孙富贵 供图)
走出展馆,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念馆的讲话展板映入眼帘:“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图为实践团员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结束语合影 安徽工业大学
通讯员孙富贵 供图)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和平的珍贵,同时他们也看到了中国人在苦难中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以及为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此次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激发了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华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68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