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垃圾分类驻心间, 绿色发展展新颜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作者:变废为宝实践队

为增强景区游客以及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低碳,使垃圾分类的健康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变废为宝”实践队开展以“垃圾分类,绿色生态”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于2024年7月11日走入日照市万平口景区中进行暑假调研,采用走访调研的形式,了解景区垃圾分类实施现状,对景区宣传科普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动员居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为垃圾分类、绿色生态贡献力量。

助力垃圾分类投身环保行动

实践队员走进万平口景区,随处可见的是分类式的垃圾桶,从“一个筐”到“四个桶”,从“嫌麻烦”到“新时尚”。该景区已然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在垃圾分类之后,据景区工作人员阐述,该景区的生活垃圾减量近三成,可回收物回收量增长近1倍;从混运到分类清运,从统一填埋到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大幅提升。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垃圾分类 中青网通讯员刘奕斐供图

实践队员跟随景区工作人员共同清理景区周边的垃圾,特别关注了公共区域和绿化带,在每处灌木丛下实践队员与景区工作人员都会细心观察下方是否存有垃圾。实践队员用垃圾夹来清理海滩上以及人行廊道上的杂乱垃圾、烟蒂和纸屑,并且在清扫的过程中,与景区工作人员刘女士交流得知“景区的垃圾分类活动已经在很久之前就实施了,而且得到了景区居民的支持,在大家合力努力下才保证了景区垃圾分类的正常进行。”的确是这样,环境的保护、景区的整洁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深入交流调研进行环保科普

在此次垃圾分类活动中,实践队员不仅跟随景区工作人员对垃圾进行了分类、对景区环境进行了简单清理,而且还对部分参与活动的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访问调研。实践队员发现虽然景区垃圾分类开始的早,但是还是存在部分不足,例如垃圾分类的类别不够细致、垃圾收取时对不同垃圾的收取不够严格按照标准分类等。对于这些问题,实践队员向部分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们普及了部分环保知识,向景区工作人员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册、宣传单等资料,以便居民阅读和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详细解释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废弃物的方法,并分享了一些环保实践的案例。景区工作人员们积极参与了这次科普小活动,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贾女士表示,将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积极向亲朋好友传播,共同为建设绿色景区而努力。此次活动在万平口景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垃圾分类工作渐渐的走进了景区的每个角落,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采访调研 中青网通讯员周思伊供图

落实垃圾分类从自身出发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垃圾分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此大背景下,实践队员认为:作为青年学生,应该从自身做起,肩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回到家里,实践队员提醒家人并且与家人一起进行垃圾分类,把矿泉水瓶、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的装在一起,送往废品站,实现了资源回收;把废电池、废灯管、旧墨盒、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放在不可回收的垃圾桶里,让专业人士进行特殊处理;把剩菜剩饭、菜根菜叶、过期食品等食品类垃圾的也另外装在一起,方便填埋。按照这样的垃圾分类标准,既方便了垃圾处理人员、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又可以更为容易的保证环境的保护。垃圾分类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个体,自觉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来,是普通市民对城市的一项贡献。并且,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形成绿色生活理念、绿色生活习惯,这一场面是实践队员最希望看到的。

图为“变废为宝”实践队全体队员合影 中青网通讯员王雨涵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开展的十分顺利,让实践队员对万平口景区的垃圾分类与处理的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该景区在实施垃圾分类方面有一定的成果,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人人参与,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推进。我们要让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强,垃圾治理之路越走越通畅,开启更加美好的绿色生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69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数字辛追”——科技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

2025年2月7日,河海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数智弘文”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调研团实地探访了湖南省博物馆,深入了解了融合前沿科技与深厚历史文化的辛追夫人数字人项目。据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 河海大学数智弘文 河海大学商学院查看全文 >>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传播调研团开展社会实践

参观结束后,调研团与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团队交流,了解到“小可”背后集成强大的大模型能力和海量文物知识库,依托便携式导览终端,深度集成导览终端、计费系统和语音系统。为深入贯彻党…… 河海大学数智弘文 河海大学商学院查看全文 >>

数字人“小可“助阵古埃及文明展 河海大学学子调研AI赋能文创新模式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近日迎来特殊参访者——河海大学“数智弘文”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调研团。他们在数字人AI导览员“小可”全程引导下,完成了一场人工智能与文化遗…… 河海大学数智弘文 河海大学商学院查看全文 >>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河海大学“数智弘文”调研团开展多地实践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河海大学“数智弘文”调研团多地实践总结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河海大学“数智弘文”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 河海大学数智弘文 河海大学商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数字华章,文脉传承”:数字人赋能传统文化传播调研团开展社会实践

参观结束后,调研团与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团队交流,了解到“小可”背后集成强大的大模型能力和海量文物知识库,依托便携式导览…

探秘语言景观,延续爱国火炬

2025年1月13日至1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语言景观实践队赴凭祥市开展友谊关“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调研,感…

河海学子源泉工程回校宣讲

河海大学源泉工程团队宣讲活动报道2月17日,河海大学源泉工程团队在学校礼堂举办了一场精彩的宣讲活动。团队成员韩孟昀、郑钧…

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展“沂蒙精神进校园 凝聚奋进新力量”宣讲活动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沂蒙精神的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2月23日,聊城大学沂蒙精神红韵志愿宣…

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展乡村教师访谈社会实践活动

为记录乡村教育变迁历程,弘扬乡村教师的坚守精神,深入挖掘乡村教师的教育故事,寒假期间,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24级4班…

最新发布

童心探红旗渠:知识竞赛点燃传承之火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CBD公园的草地上,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作为“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的成员之一,正与一群小朋友们正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竞赛…
红旗渠精神闪耀易园:创意工坊激发青少年传承与创新热情
7月13日,安阳市易园公园内,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旗渠记忆与创意共舞”主题活动。活动现场,历史与创新的火花交织,为青少年们编织了一场关…
湖北学子三下乡:农贸市场情味浓,洪湖农业发展好
(作者秦建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志远”志愿服务队,于7月8日前往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农友农贸市场进行学习。志愿者们深入农贸市场的各个角落,与摊主、顾客亲切交流,了解市场的运营情况、农产…
暑期三下乡,文化传承新风尚:一探金牛镇的折纸课堂魅力
为了丰富金牛镇青少年的暑假生活,并帮助孩子们拓展课外素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蓓蕾”志愿服务队分队队员于7月8日赴金牛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在广阔的天地间,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是…
塔里木大学水务润疆暑期三下乡调研团在阿拉尔市附近展开一系列水务调查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塔里木大学于近日开展了水务润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大学生的实践行动,将知识、技能和资源带到农村基层,助力乡村振兴。在活动中…
蚌埠学院学子三下乡:青春献乡村,书香满田野
随着暑期的到来,一场以“青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文化、科技、卫生等多方面的服务,深入农村,助力乡村全面发展。其中,图…
长大学子三下乡:寻觅振兴诗意,解码乡村活力
为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挖掘特色产业潜力,倾听农民心声,7月18日,长安大学赴陕西洛川“青智创丰景·聚力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洛川县羊吼村开展走访调研工作。通过参观洛川会议旧址,实践队员体会到…
回望往昔,缅怀历史:走进三下乡之旅
(作者秦梦彤)马桥镇油菜花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当地政府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种植油菜,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油菜花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马桥镇油菜花田已经成为当…
夏日乡间,童心与科学的美妙邂逅
绿树成荫,蝉鸣声声,在这个夏日,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带着一颗热忱的心,踏上了三下乡的社会实践之旅,与乡村的孩子们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感受知识的力量,体验成长的喜悦。在这段旅途中,漆扇、吹气球…
实践日志|走进中国荔枝博览馆,探寻荔乡发展密码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百千万工程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正在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7月14日,“柏桥乡韵,工大助‘荔’”突击队迎着夏日,怀揣热忱,深入柏桥村,共赴一场荔乡之约。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