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缅怀遇难同胞,牢记历史使命
中国青年网安徽7月24日电(通讯员韩大山)
牢记初心,勿忘使命。为更多了解红色文化,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暑期实践队,于七月21日赴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参观。
进入史馆,一尊尊庄严中透露着悲惨的雕像矗立在纪念馆门口,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那座《家破人亡》雕塑,受难的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虽然没有声音,但其绝望的神情叩击着参观者的灵魂。在灵魂深处,仿佛一个绝望的母亲在哭嚎,阐释着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中国百姓对生存的渴望。小队成员在此驻足,倾听者他们的呐喊。
( 图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雕像区 中国青年通讯员沈俊杰 提供 )
进入史实展,无数遇难者同胞的名字与照片环绕在墙壁两侧,昏暗的灯光下,那些照片似乎活了过来,无声的控诉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继续向里进发,便来到了史实区。数不胜数的图片,文物,视频等珍贵文献以时间为顺序位列两侧。《南京陷落》,一份份报纸将队员们的思绪拉回了那个年代,天空中有飞机轰鸣,大地上有坦克驶过。越向里深入,越多的史料证据摆在展柜里,幸存者的泣血控诉,遇难者的无声诉说,锈迹斑斑,沾染鲜血的长刀无不佐证着那段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暴行。一段段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视频,一张张触目惊心的遇难者的照片,一座座仿真模拟场景,无不控诉着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历史,无不表达着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怒。
( 图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史展区 中国青年通讯员沈俊杰 提供 )
与日本侵略者的兽行所相反的是,中国军人的顽强抗争,1937年12月1日,日军开始围攻南京,侵华日军曾多次向城内守军空投”投降劝告书”,要求中国军队12月10日前投降,但英勇的中国人民没有理会日军所谓的投降书,从12月10日到12月12日,三天的激战,中日军伤亡多达7200人,但依然没有攻入南京城内。但随后因敌我力量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敌军攻入。守军节节败退,牺牲无数。一个个国军将士的姓名印刻在大理石墙壁上,参观者们向其敬献花束。他们的顽强抗争拖延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行径,减少了同胞们的伤亡。
当然也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中国际友人对中国人民的帮助,由贝拉先生为代表的国际救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贝拉先生在事后说”普通的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里。在这种情况下,我能选择自己逃走吗?我想我不能这么做。谁每只手里牵着一个瑟瑟发抖的中国孩子空袭时在防空洞里蹲数个小时,谁就会与我抱有同感”。国际友人的真诚帮助,也让所有参观者在悲伤肃穆的同时,感受到了文明的光辉。日本的暴行与之的强烈对比,让参观者们深知和平的不易与珍贵。
( 图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史展区 中国青年通讯员沈俊杰 提供 )
继续前进,队员们来到一个令所有人都不忍驻足的地方—万人坑遗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后,在以后的六周时间里,对中国平民与士兵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平民与士兵们被赶到深坑中,侵华日军用机枪用刺刀随意虐杀,鲜血流进了长江,将长江染红。硕大的万人坑埋葬着多少国人的躯体,又隐藏着多少日本帝国侵略者的兽行。
从万人坑到和平广场,队员们从沉痛的历史中走向和平的今天。一位母亲手抱着儿童,放飞着和平鸽,她的眼中充满着坚定,和平鸽飞向远方,也预示着中国人民从悲伤愤怒走向了和平,走向了幸福,走向了未来。不能沉溺于过去,更不能遗忘过去,这是一路走来队员们最大的感悟。来到尽头,队员采访了一位来自南京某小学的学生,他表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让他感受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更应该铭记历史,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 图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和平广场 中国青年通讯员沈俊杰 提供 )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纪念馆,更是一座警醒世人的历史丰碑。她无时无刻的提醒着世人,在和平的今天,中国人民更不能忘记历史的惨痛,应当吸取教训,以史为鉴。身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心中更要牢记国耻,牢记历史,牢记使命。带着先辈们的期许,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70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