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咸宁7月8日电(通讯员 吴悠然)为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相关精神。2024年7月8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咸宁分队18名同学前往咸宁市通山县进行学习有关非遗手艺通山木雕的相关知识。通过此次的实践学习能够让青年对木雕的了解更加深入,同时将这门非遗手艺宣扬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项精美的工艺。
通山木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山历代木雕艺人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反映了通山古老纯朴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 为更好传承木雕技艺,7月8日清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便来到咸宁市通山县城郊的木雕传承实践基地,基地负责人同时被誉为“荆楚工匠”的成希老师接待了他们。据成希老师的同事描述每日在通山县非遗中心木雕传承基地中,成希每次一呆就是一天,他仿佛非常享受这种状态。
刚进入木雕实践基地, 整个房间木香缭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精致美观的木雕工艺品,在这里,每一块木头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或粗犷、或细腻,经过工匠们巧手的雕琢,逐渐呈现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态。从选材、设计到雕刻、打磨,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他们耐心地与木头对话,用刻刀记录下时间的流转,让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图为成希老师展示木雕工艺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悠然供图)
在展示完一系列美轮美奂的木雕成品后,成希老师向“拾遗”志愿服务队全体成员讲授木雕制作的相关知识以及技法工艺,成希老师说木雕制作是一门需要耐心与细心的艺术。首先是从选材开始。不同的木材有着不同的纹理、色泽和硬度,选择适合雕刻的木材是制作成功的第一步。成希老师拿起木块向同学们展示雕刻,他的刀法十分熟稔, 每一刀都显得精准有力。同学们围在一旁,屏息凝视生怕错过细节。
成希老师讲解玩木雕的相关概念后 指导着同学们进行实操。在雕刻过程中,同学们或站或坐,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他们或低头沉思,构思着下一刀的位置和形状;或手起刀落,小心翼翼地剔除着多余的木材。教室里只得见刻刀与木材摩擦发出的沙沙声,以及同学们偶尔交流心得的低语声。成希老师他不停地来回走动在同学们的周围,细心查看每一位同学的作品并指出不足。
(图为成希老师指导学生制作木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悠然供图)
在制作的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他们不时地交流着心得与体会,分享着各自的雕刻技巧与经验。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让他们的木雕技艺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也让他们的友谊在共同的努力中更加深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块块原本平淡无奇的木头,在同学们的手中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们被赋予了形态各异的造型与生动的表情,仿佛拥有了灵魂与生命。这些木雕作品虽然还略显稚嫩,但它们却凝聚了同学们的心血与汗水,展现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一幅幅木雕作品逐渐在同学们的手中成型,它们有的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有的细节精致、栩栩如生。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与汗水,也见证了他们在老师指导下的成长与进步。
非遗木雕工作者,他们是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用匠心独运的技艺,雕琢出时间的痕迹与文化的韵味。他们的双手,如同魔术师般,将一块块平凡的木头,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在喧嚣的尘世中,他们坚守着一份宁静与执着,用耐心和毅力,诠释着“慢工出细活”的真谛。每一刀、每一凿,都蕴含着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它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传递着民族的记忆,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这些木雕艺术品,如同活的历史书,让后人能够触摸到先人的智慧与情感。愿他们的技艺得以传承,愿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78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