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追寻红色足迹,汲取前行力量
中国青年网马鞍山市7月31日电(通讯员 万睿璇)为了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不朽的英雄精神和光辉的革命事迹,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红色小分队于7月18日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如期开展。旨在通过实地探访与学习,让青年学子深刻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据悉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是为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壮举而建立的。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部署,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行动不仅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的序幕,更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纪念馆位于临泉县韦寨镇吴营村,展厅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分为“转折前夜”、“千里跃进”、“挥师临泉”、“精神永驻”四个部分。这里珍藏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通过详实的文字和生动的展览,向世人展示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图为馆前广场的主题群雕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睿璇 摄
首先,团队成员们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纪念馆的各个展厅。他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述,仔细观看每一件历史实物和图片。在“转折前夜”展厅,他们了解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千里跃进”展厅,他们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逼真地感受到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奔袭的壮烈场景;在“挥师临泉”展厅,他们详细了解了刘邓大军在临泉县的战斗生活以及给当地带来的深远影响;在“精神永驻”展厅,他们深刻领悟了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深受感动。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这些历史实物和图片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革命战争的艰辛和残酷,更让他们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在实践的最后阶段,团队成员们进行了总结交流。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并表示将把这次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纷纷表示,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展厅部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睿璇 摄
此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色在于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团队成员们不仅通过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了革命历史和精神内涵,还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大别山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活动中,团队成员们注重传承与创新并重。他们不仅传承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还结合时代特点进行了创新。例如,他们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大别山精神;他们还建议学校可以组织中小学的学生到此学习,使其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这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深远。对于团队成员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和成长机会。他们在实践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通过亲身感受革命历史和精神内涵,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他们表示,将把这次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实践活动是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探索。它不仅让团队成员们深刻缅怀了革命先烈、传承了红色基因、坚定了理想信念,还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在未来的日子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将继续秉承“欲行大道必先为史”的理念,组织更多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成长、在传承中创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馆内结束语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睿璇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95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