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文化,学习文化,共绘文化:7月16日参观安徽博物院
中国大学生网报合肥7月16日电(通讯员 李一凡)7月16日安徽工业大学高佳奇社会实践团队在安徽省合肥市参观安徽博物院,了解有关安徽的传统文化,旨在学习传统文化,发扬文化,共绘传统文化。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日新月异,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致力于让学生读万卷书还要行千里路。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暑期社会实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化。
安徽博物院参观活动于7月6日下午13点正式开启,参加本次活动的学生有团队队员高佳奇、李一凡。
参观学生于10点到达纪念馆,从外到内开始参观并了解安徽地区的传统文化。
(实践人员在博物院门口 通讯员 高佳奇 供图)
(实践人员在涂山旧石器文化处参观 通讯员 高佳奇 供图 )
首先进入馆类一楼,先从古时旧石器时代的安徽开始参观,主要了解当时的涂山文化,以及当时人类所使用的早期文字符号。同时赞叹祖先的智慧。
(早期文字 通讯员 金方向供图 )
接下来便是由旧石器时代向夏商周时期过度。
(铸客大鼎 通讯员 金方向供图 )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礼乐,夷楚华章”,青铜器的使用与祭祀战争紧密相联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同时皖南地区铜矿资源丰富,是中原王朝青铜器铸造原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它的冶炼技术也是分成熟,所产铜有着“南金”、“吴越之金”的称誉。
随着时代的前进,接下来便是汉魏晋时期的安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如今宿州)揭竿而起,掀起了中国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之后刘邦、项羽楚汉战争的结束,标志着泱泱大汉王朝四百年基业的建立。 阜阳汝阴侯墓出土的天文仪器代表了汉代天文学的最高水平。华美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展示了汉代叹为观止的工艺水平。东汉末年,谯沛故地孕育了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南北朝时期,安徽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为隋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
(陈胜吴广起义图 通讯员 高佳奇 供图 )
(汉朝银缕玉衣 通讯员 高佳奇 供图 )
到了隋唐宋时期的安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同时河运通达,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同时河运通达从出土文物看,瓷器是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之大宗,其烧造工艺及装饰手法不断创新且日渐成熟。全国各地名窑林立,产量巨大,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远销域外。以寿州窑、繁昌窑、萧窑等为代表的安徽地方窑口,兼收并蓄,在生产技术、器形装饰等方面呈现了融冶南北于一处的历史风貌。
这一时期,金银器的品类和功能日趋生活化,官、私金银作坊齐头并进,制作工艺精良,品类形制更为丰富。多种文化的融合使得严谨与活泼、粗犷与细腻等不同风格的金银器交相辉映、璀璨夺目。
(宋代出土瓷器 通讯员 金方向供图 )
(宋代出金银首饰 通讯员 金方向供图 )
最后团队队员来到了明清时代的安徽——中都基业天下徽商
明清是安徽古代历史文化的总结时期。公元1368年,朱元璋领导淮右集团,在元末农民起义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创立明朝。洪武建元后,朱元璋大规模营建凤阳中都城,迁徙数十万移民,并实行军屯、民屯和商屯,其中的“开中法”,后来改成“开中折色”,对商业特别是徽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清朝建立后,徽商以盐业为中心,举凡典当、茶叶、木材和粮食贸易等,无不涉及,活动地域广泛,形成“无微不成镇”的局面。徽商“贾而好儒”,对城镇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清康熙六年(1667),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取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首字,设立安徽省,是为安徽建省之始。从此,安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商成帮,学成派”,社会经济和学术文化取得辉煌成就。鼎盛于清中叶的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戴震开创的乾嘉学派,学风朴实,在清代学术史上独树一帜。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小说的典型。程大位、梅文鼎是明清珠算、天文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徽商进出路线 通讯员 高佳奇 供图 )
、
(黄梅戏 通讯员 金方向 供图 )
通过此次参观,团队队员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是多彩的,是多样的,是不应该被遗弃的。安徽文化馆作为展示和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不仅承担着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还积极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它让整个团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团队成员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祖国的文化会更加繁荣昌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13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