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4日,夏日的阳光洒满了曲阜市鲁城街道大庄绢花文化园,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社会实践队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好奇,踏上了这片充满故事与传奇的土地。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亲眼见证大庄绢花的制作工艺,更是为了深入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进而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
穿过嘈杂的市区,走过僻静的田野,我们终于来到了大庄绢花文化园。文化园坐落在大片田野中间,穿过幽深的小道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我想也许是这样幽深的环境,才铸就了大庄绢花这一美丽独特的非遗工艺品。走进文化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大的工作台,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制作工具和半成品。满屋子的绢花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让我对绢花的好奇心越来越浓厚。 坐在工作台前忙碌的老先生就是曲阜大庄绢花标志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祥冬。 看到我们的到来,张祥冬老先生老先生热情招呼我们,在与张老先生的交谈中,我们参观了解了各种类型的绢花。据张祥冬老先生介绍:传统绢花的主要材质有绸、绫、缎、麻、绒、布,绢花的工艺十分复杂,有选料、上浆、染色、窝瓣、烘干、定型、粘花、组枝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细致的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张老先生还特别强调:“每一朵绢花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一个师傅制作的两朵绢花,也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 这种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魅力,就是大庄绢花得以传承的原因吧。
了解了这样复杂的一系列工艺,我们不禁问了张老先生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复杂的工艺该怎样传承下去呢?”张老先生自豪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套自制的装备:他将普通的中性笔改造成绢花的底座,用几个小小的工具将绢花的花瓣压合在一起。 这样就把绢花的制作过程简单化,使得“上至老人,下至儿童”都可以轻松的学会制作绢花。 在张老先生的指导下,我们完整的体验了绢花的制作过程,亲手尝试了剪花、压合等制作步骤,最后还把自己制作的绢花带回家。虽然我们手法生疏,但是也深刻的体会感受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与碰撞。
不仅如此,在张老先生的介绍下我们得知。他不仅参与孔子博物馆、学校等平台的绢花的宣传活动,还将绢花展示给了国外的友人,他笑着说:“绢花是个好东西,印度的小朋友带着也非常好看。 ”
非遗之所以具有跨越岁月的底气。正在于有一代一代人在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中修炼一份静气,打磨一段光阴,延续一位沉香。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有着许多把个体人生浸入故土眷恋中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匠心坚守的非遗技艺已历经千百年,但他们泰然自若、甘之如饴的真实生活状态更让人动容。在了解了张老先生为绢花的保护与传承所做的努力之后。,我不禁问了张老先生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似乎越来越少,纯粹的非遗传承人似乎很难, 甚至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这是非遗传承中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难题,这种现状该如何改变呢?“张祥东老先生也有这样的困扰,非遗传承人似乎只能在养家糊口之余,依靠自己的热爱和信念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怎样确保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动力?这是我们现在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寻找大庄绢花文化园的道路曲折蜿蜒,正如非遗传承工作困难重重。 但新时代的我们有信心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也相信未来会有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像张祥东老先生这样的非遗保护者和传承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14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