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2024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济宁曲阜大庄绢花文化园,拜访了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阜大庄绢花传承人张祥冬老师。
绢花,又称京花儿,是中国历史悠久、富有装饰色彩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中国便有了用丝织物制花的技艺。唐代,绢花更是妇女的主要装饰品,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形象再现了宫中妇女簪花戴彩的情景。那时的绢花不仅是装饰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成为贵族富家女子日常打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明朝时期,严嵩的孙女嫁入孔府,为曲阜大庄村带来了北京的绢花技艺,开启了大庄绢花的辉煌历史。大庄绢花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色彩而闻名。大庄绢花的制作工艺繁复精细,工匠们利用绸、绫、缎、麻、绒等材料,运用单瓣花刀、双瓣花刀等工具,施以大红、二红、绿、黄等颜色,经过数十道工序,最终制成各式精美的绢花产品。
大庄绢花的制作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每一朵绢花都凝聚了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代表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热爱。工匠们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良,使得大庄绢花不仅在样式上丰富多彩,在工艺上也日益精湛。大庄村的绢花技艺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大庄村每年腊月初八至十八,村民们都会搭棚开市,展示和交易自己制作的绢花,促进了绢花技艺的交流与发展。这种集市不仅是一个交易的平台,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盛会。来自四面八方的手工艺人和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交流技艺,分享经验,促进了绢花技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通过这样的交流和互动,大庄绢花的技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使得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实践队员们来到绢花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张祥冬老师的工作室,目睹了这一古老工艺的精湛技艺。张祥冬老师,作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阜大庄绢花的传承人,以其高超的技艺和对传统工艺的执着,成为大庄绢花技艺的重要守护者和推广者。在制作过程中,张祥冬老师不时与实践队员们交流,分享他对绢花技艺的理解和经验。他提到,每一朵绢花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张老师还特别强调了绢花制作中的“创新与传承”。他表示,尽管传统技艺非常重要,但在现代社会中,工艺的创新同样不可或缺。他介绍了近年来一些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绢花作品,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元素,使绢花能够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次与张祥冬老师的接触不仅让他们对绢花制作技艺有了直观的认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魅力。张老师的精湛技艺和对传统工艺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在场的人。实践队员们对未来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充满信心,并决心将这些宝贵的传统工艺带到更广阔的舞台上,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通过此次活动,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责任。绢花这一传统工艺,通过张祥冬老师等传承人的努力,必将继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这次非遗文化探访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观摩了绢花的制作技艺,还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与传承人的交流,队员们认识到,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我们当代社会的精神财富。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未来,实践队员们将继续关注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他们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通过这次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技能,更坚定了他们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信心和决心。传承绢花技艺,弘扬非遗文化,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实践队员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绢花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名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15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