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文化行迹 梦起小山之旅
民俗乃民族文化精神之生动体现,蕴含着博大精深之文化内涵,传承千载的民俗是百姓情感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为更有力地促进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自7月9日起,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三为实践队”奔赴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下里巴人•小山文化园开展社会实践。此次实践通过调研、宣讲和体验等多维度助力民俗文化的宣扬、传承与保护,实践团队包括学生52人,指导老师、带队教师共6人。
赓续历史文脉、发挥民俗文化浸润作用
文化浸润聚同心,培根铸魂促团结。本次实践活动中,共划分为五个实践小队,为助力民俗文化的宣扬、传承与保护全力以赴。文化宣讲小队通过拍摄文化宣讲视频、开展夜游小山文化园直播等多样活动形式,让广大群众深刻领悟民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有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宣讲过程中,与受众的互动及反馈,使研究者能更直接地洞悉大众对文化的认知和需求,从而为文化研究提供崭新的思路与方向。文化造梦师小分队亲身投入民俗文化体验,精心策划科举制度等相关文化的体验与拍摄活动,切实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积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追溯文化记忆、推动民俗文化落地生花
保护传承民俗文化,需要更好地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宝贵的文化资源能够为更多人所了解,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一处博物馆,一个老物件,已颇具规模的小山文化园,处处流淌着历史和文化记忆。民俗文化传承调研小队和乡村振兴实践调研队通过扎实的实地调研,以问卷和采访为主要方式,广泛收集数据和信息,充分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特色以及人们对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建议,深入剖析民俗文化传承的具体模式和策略,全面分析青年返乡创业的现状、挑战和机遇,有力推动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坚持数字化赋能、助推民俗文化传承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能够为其传承发展赋能蓄势。数字博物馆队将文物数字化,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无限拓展展示空间,拉近“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为公众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体验空间。数字化博物馆的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历史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为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弘扬的关键桥梁。
肩负文化使命、彰显青年学子责任担当
长期以来,民俗文化传承一直面临保存艰难、传播受阻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作为新时代的先锋力量,青年学子的活力不仅彰显于思想的前沿,更体现在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的担当之中。他们凭借自身的学识和技能,为民俗文化插上创新的翅膀,助力传统民俗文化突破历史的局限,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更为现代、流行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这不仅展现了青年学子的创造力和对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感,更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与光彩。
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丰富多元的创新传承方式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还能培育出更多的民俗文化新苗,我们将始终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坚守文化自信,持续探索民俗文化传承的新路径,让民俗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绚烂夺目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奉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实践铸就担当,文化照亮未来,在挑战中奋勇砥砺前行,以青年之力续写着民俗文化的传承华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16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